在“服务国家”中担当 不在“世界一流”中学舌
 

  大学教育何处去?是追求“摩登”的国际化,还是在中华文化担当中坚守? 
  11日,多位国内一流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汇聚复旦大学,共话“一流大学”建设。这些大学掌门人和专家们认为,中国一流高校就应该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解决重大问题,培养高校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不断探索高校教育的“中国模式”,在“服务国家”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一流大学首先要为国贡献 
  “世界上没有跨越国界的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对人类的贡献,首先应该体现在对本国实现现代化或保持强盛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上。”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说,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若干学科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教师队伍中拥有一些国际一流水平的学术大师,具有优良的大学精神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无一例外的是,每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都为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就是要把为国家服务作为根本目的。绝对不是说建造出一所大学摆在那里让大家观赏,而是一定要能够为国家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理论问题、科技问题。”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在研讨会上说。 
  郭新立表示,从211工程开始,我国高校建设的最直接目标就是服务于国家,在服务的同时,再让学校和学科建设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和水平。从成果来看,连续几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都是由中国一流高校的科研团队获得。 
  “今年日本又有两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说,“日本目前已经有18位诺贝尔奖获奖者,而且获奖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日本土生土长的科学家,甚至个别的获奖者连英文说得都不是特别流利。”
  侯建国认为,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核心,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并不在于表面上的多么国际化、多么“摩登”。
  中国大学要有文化担当 
  “中国的大学应该是独立自主的大学,我们应该独立自主于西方设立的规范和限制,应该是坚守和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大学,而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学舌之鹦鹉。”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他举例说,以提倡新文化著称的胡适先生也认为,书院之废实乃中国教育一大不幸。
  杨玉良表示,现在人人都在谈“后发优势”,其实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突破“后发劣势”,紧紧围绕如何进入世界知识体系的中心和前沿,如何适应中国正在形成的世界性大国地位、责任和影响,以及如何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要求这三个方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建设新路。
  他还说,中国的一流大学应该致力于建立一个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战略。这种文化担当,一方面体现为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坚守和传承,体现为对社会精神的守护和引领;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和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下,也必须体现为对多元文化的整合和创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国树表示,大学的使命有两点,一是探索未知世界,二是传承社会文明。“一流大学是培养卓越人才的地方,高校承担着把中华民族优秀人文传统和高尚情操的内涵,传递给莘莘学子的重要使命,而后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到国家需要的岗位,敢于、善于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别把“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对立起来 
  “当我们对教师进行调研的时候,个别老师感到了困惑。他们认为按照目前的评价体系,做‘国内一流’就成不了‘世界一流’。还有的老师认为,服务国家战略对建设世界一流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权宜之计。”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说,这些看法事实上把“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对立起来了,很不科学。 
  她认为,“中国特色”不仅能够和“世界一流”统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未来10年的路将由我们自己走,不断摸索、发现、拥有和解决制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研究和解决影响中华民族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我们将努力走出一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特色之路。”(俞菀 杨金志 仇逸)

来源:新华网 2010-10-12

Copyright © 2014 东南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