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人文学院老师纵论学科国际化建设路径
 

    哲学与科学系主任田海平:
  国际化发展要抓好“人”“文”“学” 三个因素,哲学系一直坚持人为所用、 人尽其才的发展道路,有自觉的学科 意识和薪火相传的学问传统,哲科系 的发展历程是尊重人的历史,有文脉 的历史,哲学系要尊重历史;如何来发 展哲学系,应该要做到以人为本,内外 兼修,开放融合,生态发展。哲科系的 发展目标那就是一支国际化的团队, 东大特色的学派和国家基地的学科平 台,形成具备国际影响的东大学派。
  中文系系主任乔光辉:
  作为传统学科,中文系从学科积 累和师资队伍方面在全国乃至江苏 省内均不占优势。中文系坚持高精尖 发展,交叉创新,个体特色即为群体 特色,目前学术正处于积累时期,青 年学者快速成长,他们与传统中文系 不一样,均以视角、思路、方法见长。 下一步继续坚持以科研立系、以科研 促教学,并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合作, 加强港台大学合作,目前正在申报汉 语国际化教育硕士点。国际化会带给 我们新的机遇,建立特立兼行的别样 的中文。
  旅游管理系系主任贾鸿雁:
  面对国际化发展机遇,我们在思 考旅游学科发展的学科定位问题。旅 游学科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和传统 成熟的学科相比更有作为行业的特 色。旅游权威的期刊《旅游研究》,属于 人文学科;但国家将旅游定位在管理 学科,而且我系的硕士点在经管学院 的管理学科之下。我系创立于1996 年,当时的学科特色为文史结合研究 模式的旅游文化,以喻学才教授为代 表的旅游学史、旅游思想史等研究全 国知名;近几年引进的学者都具备管 理学科的专业背景,也有 SSCI论文发 表,并获得两项自然科学基金的好成 绩。我们会在坚持人文传统的基础上, 面向旅游产业寻求发展。
  公共管理系系主任季玉群:
  我系重视人才的国际化,引进毕 业于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外籍学者 Jan Turowski 博士,杨煜博士曾赴美国乔 治梅森大学访学,在教学方面,重视全 英文课程的设置;在科研方面,出版一 套译丛,并与德国 FES基金会合作建 立中德研究基金会。我们努力锻炼一 支具备浓郁学术气质的学术团队,开 展了学术午餐会、论坛和工作坊等学 术活动。增大学生国外大学交流,鼓励 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力求做到对内凝 练特色,对外争取更多的支持。
  社会学系系主任李林艳:
  社会学系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新 兴系,社会学2000 年设立本科点,2009 年成立社会学系,2011 年设立一级学 科硕士点,2014 年申请增列社会工作 硕士专业。当前面临缺教授、学术带头 人和学科带头人的困境,学术成果的积 累严重不足。目前坚持指标化发展策 略,在学术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 学科整合方面,按照学科评估的指标量 化发展;国际化发展战略,采取嵌入式 发展,加强在教学、科研、交流领域的海 外合作。
  医学人文学系系主任何伦:
  医学人文学科在铁医时代已经位 居全国前列;我们是医生还是人文学 者,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不断追问的身 份困惑?医学是保障生命的神圣职责,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发达而精神匮乏, 医学人文的失落,我们都是具备临床 背景的医学人文学,对当前医学领域 的伦理问题都有着严肃的思考。但我 们发展最大的困惑是没有学科点以安 身立命,开展本- 硕- 博教育。目前,我 们取得了心理学科硕士点,近年来取 得了2 个国家社科,发表 SSCI论文, 借鉴。下一步发展方向是与文学、宗 教、法律和伦理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美 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是医学人文和哲学 交融的典范,我们曾有过很好的交流 与合作,我们会成为我院哲科系国际 化的窗口。
  陈钢华:东大旅游学科 (学术研究与教 育)的国际化面临着良好的外部机遇,但也面 临着师资的国际化、科研与教学的国际化两 方面的挑战。目前海外有众多华人、华侨旅游 学者,尤其是年轻的博士毕业生数量较多。但 他们回国求职的首选是旅游学科居于一流水 平且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高校。为推动科研、教 学的国际化。我校需要制定英文刊物(含 SSCI 和非 SSCI刊物)的分级评价方案与奖励措 施,以及非英语出版物的分级评价方案与奖 励措施。2013 年底,东大与美国亚热桑那州立 大学签署了校际的“本硕直升”合作项目。这 一项目亟需学校、人文学院和旅游学系的全 力推动。
  程国斌:东南大学医学人文学系是国内 最早建立的医学人文学专业,目前有六位教 师,教学与科研涵盖医学人文学和应用心理 学两个学科。医学人文学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具有强烈的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特 色,因此具有先天的国际化倾向。我系与一些 高水平的国际学术机构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 作关系,但在近些年来也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如不同评价标准相互冲突的问题、缺乏灵活 申请的专门资助。目前最佳策略应该还是“引 进来”和“送出去”并重。“引进来”,是了解国 际规范、打开交流通道和培养国际宣传者的 重要方式。“送出去”,则应大力支持本校师生 参加各种类型的访学、国际会议和交流活动, 根据学科特性设计选派标准,对国际交流效 果的评价也应转变为成果考核为主,而不必 在形式上过于死板。
  郭娜:结合自己在香港的一些学习体 验,谈谈我的一点想法。首先,我觉得最大的 制约就是图书馆的资源十分有限,尤其是网 上的e- journal,可以利用的资源太少了。第 二,可以尝试与一些高校的院系进行常规化 的学术互动。这种一流院校之间的常规化学 术交流活动很有利于彼此之间的学术分享 和资源共享。第三,学院的国际化可以以个 人的国际化为开始。短期的学术交流和学术 访问是一个可行的道路。相比而言,这种短 期交流更易实现,交流的机会也更易寻找。 第四,还是要多写文章。只有自己有成果、有 项目,才有可能拿出有价值的东西和别人交 流,才能够在学术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第 五,就是要学好外语,特别是英文。这是国际 化的前提和基础。
  杨煜:关于如何国际化,如姚新中教授所 言,国际化不是西化,我甚至认为当前公共管 理的前沿在中国:西方的政府和政策基本成 熟和稳定了,我们的全面深化改革才刚刚开 始,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大型的公共政策实验 室,通过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观测,基于合适的 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可以将我们的研究推向 国际。
  尹洁:首先是海归老师要适应国内高校教 学和科研环境与机制,这包括体制的适应、文 化的适应和专业话语系统的适应。。第二是海 归老师最好能够利用自己的外语和学术背景 的优势,开双语或全外语的课,在专业的课程 设置上尽量国际化,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多的优 秀本科生走出国门去交流。在科研方面,多参 加境外的学术会议和投稿到国外知名期刊。第 三是海归老师在学院国际化进程中肯定会在 某种程度上加大老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但 是同时也要看到这里对于老师个人职业发展 积极的鞭策作用。
  张娟:中文系在全球化、国际化的新形势 下,将积极迎接新的挑战,积极对外交流合作, 以融化新知、探究学术、阐求真理。一、增加国 际交流,推动国际合作。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合 作申办孔子学院,并以此为依托,展开3+1 联 合培养、互换培养等教学实践模式,以加强相 关学科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术研 究。二、发表国际化研究成果,才能有机会参与 到国际学术活动中。中文系主任乔光辉教授等 已经有良好的开头。三、努力打造学术化国际 交流平台,如“新学衡”论坛邀请日本成城大学 陈力卫教授讲学,获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 果。
  张学义:我目前已经参与同国外导师合作 的国际实验哲学研究项目。该项目组建了由 Rutgers大学的 Stich 教授牵头,来自欧美、亚、 澳等国家和地区的20 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 的研究团队。本人也在本校招募、组建了一个 小型的研究小组,积极配合研究,旨在合作的 过程中展现中国学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 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对话。

Copyright © 2014 东南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