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友风采

叶茂在美国摸着石头过河

2010-05-25947发布者:

分享到:
 
        2006年7月,叶茂成为康奈尔大学首位来自中国的学生校董,在学校网站上,他的名字和其他校董一起被列在“校领导”一栏。在美国8所常春藤大学中,他是迄今为止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校董。
 
        在美国高校的权力构架中,校董地位举足轻重。校董对全校重大事务拥有发言权和决策权,有权了解学校的预算决算、人事变动、校产投资等情况。旅居美国的著名华人作家林达说:“叶茂当选校董的意义在于,跨入21世纪的中国新一代,将比他们的前辈更容易适应开放社会的游戏规则。”

         叶茂和妻子在康奈尔大学校园里
 
        从进入康奈尔大学到当选校董,29岁的叶茂只用了短短8个月时间。他为何能如此迅速地适应美国主流社会的游戏规则?登堂入室之后,他对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有着怎样的认识?
       
        记者在康奈尔大学校园里见到了叶茂。他有着江浙人少见的高个子,一张娃娃脸显得很阳光,说起话来表情丰富,语速极快,就像机关枪扫射,爽朗的笑声极具感染力。一开场,叶茂就追根溯源: 
        为凑生活费捡可乐罐
       
        我出生在江苏扬州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毕业于清华大学,母亲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们教会了我一样东西:勇于尝试。 
   
        1995年,我免试被东南大学录取,1999年考入人大攻读金融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成功申请进入美国大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但因遭遇“9.11”,先后四次被美国签证官拒签。无奈之下,只好去加拿大自费留学。 
        虽然父母为我筹集了一笔留学经费,但很多意想不到的花费却让我捉襟见肘。加拿大不允许中国学生打工,我很快就陷入了生存危机。后来我想到了一个主意:捡可乐罐卖钱。有一段时间,每到夜幕降临,我就到大学附近的街道上寻觅可乐罐,然后把它们卖给回收垃圾的商贩。大的可乐罐可以卖2角(加币),小的可以卖5分(加币),前前后后硬是卖了好几千加元。
        2005年,我幸运地获得了康奈尔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这次美国签证官很痛快地给我了签证。到康奈尔不久,我就通过了博士生资格考试。
   
        和美国“土著”竞争
   
        从“参选”到“当选”,只有一字之差,却经历了一场近两个月的激烈“战争”。
   
        竞选初期就像“超级女声”,先是海选。在这一阶段,每位竞选者必须征集足够的签名才能获得报名资格。我只好一次次跑到学生宿舍、食堂、自习室,发放竞选纲领,一遍遍宣传自己的主张。
   
        一次,我跟一位学生详细阐述自己的纲领,讲得口干舌燥,但对方却说:“我正支持别的竞选人。可以建议他借用你的主张。”
   
        我还曾成功地从对手阵容里“策反”了一位重量级支持者。一次,我给一个女生发放竞选材料,她竟然反客为主,向我抛出一大堆问题,幸好我胸有成竹,应对得当。原来,这位女生的父亲就是康奈尔校董会的成员。她本来另有支持对象,现在转而支持我了。我当选后,这个女生的校董父亲告诉我:“我女儿可是你的大‘粉丝’!”
    经过海选,我和另外三人获得提名。这三人都是康奈尔本校“土著”,实力强劲。他们分别来自三个团体:当权学生派“学校之声”;主要由反对现有校学生会的人士组成的“反腐倡廉”;主张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逍遥派”。他们三人都有相当数量的支持者。 
        校董的竞选堪称美国总统选举“缩小版”,每位竞选者都有强大的竞选团队做后援,我也不例外。我有一个十余人的竞选班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陈亮出任竞选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重点争取各国留学生;陈海强负责收集签名;程子英负责做广告,在研究生中拉票;而对本科生的公关则由王力维负责;韩乾负责网站设计同时兼任司机;我的妻子负责后勤;康奈尔大学中国学生会主席程乐则是后盾。另有几位美国学生负责形象设计和文书修改,同时帮忙出谋划策。
   
        我在竞选当中还得到了一些学校教师的支持。大众传媒系高级讲师布朗•欧拉负责辅导我演讲和礼仪知识,辩论队总教练山姆•尼尔森对我进行了强化训练,鼓励我发挥讲话充满激情、逻辑严密的优势。
   
        “许康奈尔一个未来”、“感受康奈尔的灵魂”、“善待现在的人”……一场场激情与理性并存的演讲和辩论,为我赢得了大量选票。
   
        我为什么最终能够胜出呢?第一是坚持。校董选举的投票过程是从2006年3月6日开始到3月8日早晨结束。3月8日早晨,我的三个竞选对手早已鸣金收兵,只有我早上六点就起床,继续搜索没有投票的“选民”。在离投票结束只剩几十秒的时候,我还说服了一位印度女同学投我票。开票的结果是:我领先第二名46票。这点差距,在一场全校性的选举中可谓微不足道。但如果没有坚持到最后一刻的执著,胜利就不可想象。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有自己独特的理念支撑,否则很容易被对手驳倒。
   
        被称为“叶特区”
   
        我的理念,很多都来自中国背景。我经常用中国式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对于很多改革举措,我都提议首先搞小范围的试点,然后逐步推广,也叫“摸着石头过河”。我在康奈尔率先提出要公布学生对老师的评估排名。对这一可能引发“地震”的提议,我提出可以“搞特区”:先在部分院系试行,考察其效果,如果成功再推广。现在,对老师的评估排名已经在康奈尔部分院系展开。
   
        康奈尔大学教务长马丁,是一位优秀的人文学者,前不久刚刚被提名为哈佛大学校长候选人。在一次董事会上,马丁就如何推进美国人文科学向各位校董征求意见。我当即向马丁建议,美国也应该学习《百家讲坛》的做法,邀请一些知名大学的人文学者到电视台讲美国乃至西方的经典文化,人文科学向大众普及必不可少。这个建议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马丁对我说,她将在美国高等教育峰会等场合向兄弟院校介绍这一经验,并要亲自去中国看《百家讲坛》是怎么办的。
   
        最近,我在校董会上建议在康大校园内搞“配对”。也就是说,如果A是对某个国家感兴趣的美国本土学生,B是来自该国的留学生,校方可以让A和B建立起固定的联系。既可以让两人互相学习不同文化,更重要的是,又可以消除美国本土学生的成见。我的方案得到校方高层的赞赏,康大最近成立了“国际学生学者之友协会”,专门从事“配对”工作。
   
        由于我经常用中国的特区来比喻许多改革方案,美国同事给我取绰号:“叶特区”。
   
        平常人要懂如何放弃
   
        你问我将来想做什么?从长远来看,我一定会回国,投身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因为我觉得,被别人教育和教育别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在与董事会的短暂接触中,我感到自己的视野大大拓宽。与我同时当选的新董事还有五位,有身家150亿美元的印度钢铁巨头塔塔集团的掌门人拉坦·塔塔、康奈尔大学前副校长罗纳德·埃登伯格、美国宝洁公司品牌部经理凯丽·布朗等。一家美国移民银行的首席执行官梅尔斯丁说我更合适做银行。他告诉我,贡献高等教育事业的方法不止一种。他个人给康奈尔大学捐献了数千万美元,还规定自己每周至少留一天时间为康奈尔工作。还有的校董非常看好中国的发展,他们建议:“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多多培养自己管理美国人的能力。中国的企业将来一定会大举进军美国,作为一个擅长管理美国人的中国人,一定会大有前途!”
   
        我的未来到底在哪里?说实话,有时连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选择的道路不同,需要积累的能力和资源就不同。天才或许能同时做很多的事情,而对我这样一个平常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放弃。不管怎么样,我期望报效祖国高等教育的信念不会改变。 (摘自《环球人物》 唐勇)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7-07-04 第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