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用创新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访全国人大代表、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

2012-03-10513发布者:陆海

分享到:
 
 
2012-03-10 光明网-《光明日报》
 

【高端访谈】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引导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全国人大代表、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深表赞同,她说,高等院校既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也是创新成果的策源地,如何以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促进产学研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

    记者:根据江苏公布的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东南大学在全部7项指标中连续三年名列前茅,2008年7项指标全部位列第一,2009年和2010年均有6项指标位列第一。如何以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激发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作为国内一流大学,东南大学在产学研合作上有哪些新亮点?

    郭广银:产学研合作是高等院校落实社会责任、检验办学质量的重要抓手。要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应以企业需求为根本。高校在充分认识企业的技术需求和资源优势的前提下,有效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帮助企业摆脱“无米之炊”的困境,改善企业与高校两条平行线的尴尬境地。在产学研合作上,东南大学“蓄水养鱼”,即学校通过丰富的科研资源“蓄水”,吸引企业来“养鱼”,真正实现双方“共享、共赢”。

    聚集资源是产学研合作走向深广的途径,高校应积极参与组建有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聚集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东南大学与南京江宁开发区联手推出了中国首个无线谷,目前,创新要素正向无线谷快速集聚。此外,东南大学还制定了“市场需求牵引、企业投入保障、首席教授负责、校企联合管理”的机制,保障产学研合作顺畅运营。

   记者:五年来,东南大学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8项,其中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你认为应如何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

    郭广银:高校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生力军,需要以高水平科研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突出贡献。

    高校应找准高水平科研的着力点,不仅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推进科技创新,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科技创新贡献,同时要坚持“立地”战略,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承担社会发展的“智囊团”,推进应用技术创新,以服务和贡献区域需求开辟高校发展的新空间。

    另外,能否取得一流的科研成果也取决于是否具备良好的研究手段。要加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更多像“无线谷”研究基地这样的研究平台,以提升高水平科研的支撑能力,为开展高水平科研提供优良的硬件支持。同时,需要创新科研组织和管理机制,改革创新学术组织形式,加强组织协调机制、改革科研考核机制,有效汇聚人才和科研资源,为高水平科研提供软件支撑。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记者: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2011年东南大学尤肖虎及团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便是最好的例证。高校如何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郭广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

    高校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引才用才,以干事创业的政策激励人才,以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选拔人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以人才政策创新带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改革阻碍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管理、评价、激励制度,进一步解放人才。青年是发展的希望所在,“谁掌握青年谁就赢得未来”,高校应加大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使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团队,施展才华。

    东南大学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了《东南大学高水平人才引进暂行办法》、“三三三”进人制度等政策,积极推进院士培养工程、长江学者等各类人才工程工作,并大力推进教师聘用、考核与晋升制度的改革,完善了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