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南京广播网】东大牵头获四项2017年度国家科技大奖 位列全国高校第六、江苏高校第一

2018-01-10435发布者:翟梦杰

分享到:

在1月8日揭晓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大奖中,东南大学共有6项成果获奖,其中的4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与浙江大学并列全国高校第六,在省内高校中排名第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东大此次获奖的项目中,不少都出现了“人工智能”的影子。

给机器人赋予人类的智慧,代替人工深入危险区域或是人类难以到达的环境进行探测,这一理念在东南大学宋爱国教授领衔的项目中得以体现:“比方说机器人工作在月球或者火星上,由于环境复杂,它无法判断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人在地球上,让机器人根据人的肢体运动,机器人跟着动,然后把机器人所有感觉传递给人,比方说摸一个火星上的岩石,通过机器人摸,人就能感受到石头是硬的,然后还有什么样的纹理。”

宋爱国教授介绍,该项目全称叫《人机交互遥操作机器人的力觉感知与反馈技术》,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技技术发明二等奖。目前,这项技术已在我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核反应堆和核电站工程中得到应用,并为“嫦娥三号”月面巡视器的遥操作任务等提供了技术保障。

“主要的关键技术,一个是力传感,也叫力感知。再一个是力反馈。第三个,因为人和机器人之间存在大的延时,比如火星到地面的延时五分钟,嫦娥三号玉兔机器人到地面延时3秒钟,这个就会造成很大的不稳定,所以我们十几年就解决了这三个关键技术。”

同样融入了“人工智能”元素的项目《工业智能超声检测理论与应用关键技术》,获得了科技进步二等奖。就像人类在医院做B超一样,该项目通过核心技术“超声无损检测”,为重大装备制造做“体检”。团队负责人、东大教授丁辉:“人的心脏、主动脉要检测,同样地,比如说核电站的心脏,就是反应堆的压力容器,核电站的动脉,就是主管道,这些都需要检测。这种检测不可能我们人去,这就需要机器人。怎样选择最优路径,保证每一个缺陷都不能遗漏,精确定位,精确定量是多大的缺陷,定性它是什么性质的缺陷。”

目前已应用于国内六大核电站基地20台百万千瓦级机组的核岛关键部件检测,并在全球三代核电站首堆应用。同时,还应用于三峡电站32台水轮机组及其它大型电站,首次实现不拆卸情况下,转轮焊缝的全范围检测等。

东大教授吴智深领衔的项目《土木工程结构区域分布光纤传感与健康监测关键技术》中,给苏通大桥、江苏大剧院、长江隧道、美国高速公路桥、日本新干线铁路桥等国内外五十多个重要土建工程的“体内”装上了光纤,实时监测其“健康状况”。团队成员、东大教授张建:“就像给人看病一样,我们是通过光纤传感器,里面跟头发丝一样细,放到建筑结构里面,就让它跟人一样有神经,能够自我感知。”



2018-1-10【南京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