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南京日报】东大学生扎根尼泊尔保护世遗

2019-10-16332发布者:唐瑭

分享到:

本报讯(通讯员  唐瑭  记者  谈洁)中尼关系进入新时代。记者昨天从东南大学了解到,在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的巴克塔普尔,该校建筑学院的大学生已连续3年扎根在此,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无人机飞测航拍。校方  供图


80后教师任思捷是这个团队的青年骨干。她介绍,2015年尼泊尔发生强烈地震,根据尼泊尔文化、旅游和民航部下属的考古司统计,地震造成60余座印度教神殿倒塌,200多座神殿遭到部分毁坏。加德满都谷地多座重点古建筑损毁,其中12座为世界文化遗产。地震两年多后的2017年8月,她第一次来到尼泊尔时,很多地方还能看出受灾的痕迹。

想要重建和修复,图纸资料必不可少。任思捷和另一名老师诸葛净一起,每年带领近20名本科生实地测绘,3年来已经完成了昌古纳拉扬神庙建筑群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地和一处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测绘工作。

任思捷介绍,为了提高测绘效率,他们用上了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飞测航拍等先进的数字化手段。“这项工作得到了尼泊尔考古司的大力支持,巴克塔普尔市长苏尼尔·帕加帕提鼓励我们将建筑遗产保护延伸到其他层面,比如用于建筑装饰的木雕工艺在尼泊尔多以家族或民间团体为单位代代相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我们要采访收集的内容。”

“我们在尼泊尔的工作,不单是完成一门课程作业或毕业设计,它更是一次社会实践,让大家运用专业知识回报社会。”研究生助教孙迎喆告诉记者,3年来,他们还设计了十几种中英双语旅游手册,“现在来尼泊尔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我们希望这些亲手测绘过的建筑不仅是‘网红打卡地’,它们的文化魅力也能为游客所认知。”

今年4月,东南大学研一学生曹一鸣也来到巴克塔普尔。她在调研中发现,巴克塔普尔很多寺庙平时仍在使用。她说:“亚洲城市往往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给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课题。‘活的遗产’恰恰是尼泊尔遗产建筑的独特价值之一。”

据悉,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创办者、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1959年随团出访印度时,提出了“东方建筑研究”的命题。现在,该校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继续承担研究亚洲历史城市的重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前往南亚、东南亚实地调研。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办的“亚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落户东大。在尼泊尔,东大也与当地2所高校正式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首次联合举办暑期国际学校。

“希望今后中尼双方能够在考古、建筑等领域建立更多的合作机制,为尼泊尔培养更多文物保护领域的专门人才,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我们的亚洲实践和亚洲经验。”任思捷说。



2019-10-16 【南京日报】第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