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现代快报】三位东大人带着 最牛“充电宝”赴南极

2019-10-16182发布者:唐瑭

分享到:

三位东大人带着“极能”远赴南极

10月15日,由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设计研发的“东大极能”无人值守能源系统从南京出发,参与到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中。这个超大块头的“充电宝”,将为南极泰山站提供持续半年的科研用电。据悉,“东大极能”是我国首个投入运行的国产极地无人值守能源系统。

通讯员唐瑭  崔玉艳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仲茜/文  赵杰/摄

由两个“集装箱”组成,可存储5吨燃油

据介绍,与太阳能、风能不同的是,“东大极能”的运行需要克服南极极端天气。为了研发在极地环境下无人值守的移动电源,东大科研团队做了长达两年时间的程序优化。自动化学院执行院长魏海坤介绍,东南大学参与南极科考工作已有十余年。“东大极能”是中国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考察站(泰山站)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为泰山站科考设备供电,并通过卫星远程监控泰山站的运行情况。

现代快报记者看到,“东大极能”无人值守能源系统由一大一小两个集装箱“铁盒”组成。大铁盒是发电舱,里面装着一个可以存储5吨航空燃油的油箱,以及发电机组、蓄电池等;小铁盒是仪器舱,里面装着控制柜等。两个铁盒里只留下狭小空间,供一名工作人员进出。

魏海坤介绍,“东大极能”需要适应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室外环境,而电能设备内发电温度要高于室外70—90摄氏度,散热器、排风扇、恒温器等基础零件,也是研发难题。而极夜、低气压、暴风雪等也成为该设备运行的挑战。在前往南极前,东大科研团队曾将实验场地搬到了与南极有着相似环境的西藏羊八井。东大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沈炯表示,之前类似“东大极能”的能源模块都是澳大利亚产的,数据都保存在澳大利亚,这对于中国科考是一个极大的制约,直到2018年,“东大极能”研发成功,“今后东大将在综合能源系统方面,为南极科考继续作出贡献。”

三位东大人带着“极能”远赴南极

和“极能”一起出征南极的,还有3位东大人,他们是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老师方仕雄、能源与环境学院老师刘西陲、东大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吴昌德。他们三位都是第一次赴南极。方仕雄、刘西陲将负责“东大极能”在南极泰山站的安装、调试,保障“东大极能”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为南极科考设备供电,并顺利保障数据传输。吴昌德将为内陆队员提供医疗保障,还要开展医学科研工作,并分担开车、维修、做饭这些“家务事”。

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难度可想而知。记者了解到,今年31岁的吴昌德是科室里第一个报名的医生。2018年12月,得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公开遴选第36次南极考察后勤保障岗位队员,吴昌德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虽然当时我的孩子才8个月大,但家人都很支持我。我也想成为孩子的榜样,为祖国作出更大贡献。”吴昌德说。

在南极最常遇到的就是各种外伤,而且没有外界支援,医务人员必须具备全科型诊断能力,快速反应,准确进行治疗。由于具有外科背景及丰富的重症病人救治经验,还有突出的应急救援能力,吴昌德顺利入选,进入训练环节。

今年2月,吴昌德在哈尔滨接受冬训,包括高寒、高原以及心理等方面的训练,完全模拟在南极大陆上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身穿5厘米厚的防寒衣,脚上踩着两三斤重的户外鞋,行走在冰雪上,每一步都很困难。如果走在冰上,还要穿带冰爪的鞋,更是艰难。”吴昌德说,穿上厚重的装备,要进行结足远行、雪地露营、垂直攀登、滑落停止等训练,还要学会挖冰壕、挖雪洞、掌握雪地自救他救的技能。



2019-10-16 【现代快报】第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