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龙虎网】仁心医者 时代英雄—记江苏“时代楷模”邱海波

2020-03-17364发布者:唐瑭

分享到:

龙虎网讯(通讯员  中轩)3月15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在南京举行发布会,授予邱海波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并在全省广泛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邱海波是江苏省近年来授予的第15位、卫生健康系统第1位江苏“时代楷模”。

邱海波教授近照


邱海波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教授,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今年1月19日,邱海波闻令而动奔赴武汉新冠肺炎抗疫一线,作为中央赴湖北指导组专家组和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至今仍战斗在抗疫最前沿,特别是在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指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邱海波,男,1966年10月生,新疆喀什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1983年9月,邱海波考入原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为东南大学医学院),攻读医疗专业。1988年7月毕业后进入原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中大医院(现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工作。1985年7月入党。1997年7月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成为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他30多年如一日,始终以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使命,积极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神圣职责,坚守临床、教学和科研岗位,精心救治患者、倾情培育人才、推动我国重症医学学科开创性发展,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国家重大突发事件中,不顾个人安危,越是危急越担当,越是艰险越向前,以精湛医术、大爱情怀、无私奉献战斗在第一线,为挽救生命、控制疫情、完善应急体系、保护人民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

邱海波先后获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卫生系统防治非典型肺炎先进个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卫生计生系统白求恩奖章、全国最美医生、全国医德标兵、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好医生、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五四青年奖章、江苏省“白求恩式卫生工作者”、全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邱海波身上体现了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心系群众、无私无畏的为民情怀,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勇挑重任、忘我奉献的责任担当,是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时代英雄,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榜样。

千锤百炼担大任

1966年10月,邱海波出生在新疆喀什。父母是河南新野人,年轻时响应党组织“支援边疆”号召来到新疆工作,在喀什安下了家。邱海波兄弟三人,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弟弟小时有一次摔断了胳膊,疼痛难忍。全家四处求医,伤痛不见好转。就在全家近乎绝望的时候,一位过路的医生听说后,主动前来把弟弟胳膊治好了。这让邱海波全家感激不尽,也给年幼的邱海波留下了深刻印象:医生能解除人们痛苦,带来幸福,真伟大!从此,做一名白衣战士的梦想悄悄地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1983年9月,邱海波考入南京铁道医学院,实现了他学医的愿望。刚入大学时,邱海波在班级里学习成绩并不十分突出。但意志坚强、勤奋好学的他开始了逆袭之路,将平日活动范围压缩在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之间,每次上课总是坐在第一排,下课总是追着老师问问题,课余时间总是自习、做实验、查文献。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年结束时,他的各科平均成绩年级第一名;大学期间,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还担任了班级学习委员。

1988年7月,邱海波大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校,在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成为一名临床医生。有一天,担任住院医师的邱海波接诊了一位高烧不退的18岁小伙。几天后,小伙子病情急转直下。尽管邱海波竭尽全力救治,但还是为时已晚。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自己身边逝去,邱海波感到非常难过。尸检报告提示,小伙子病因是由膝盖上小疖子引发的全身感染,导致多器官衰竭。“为何一个小小的疖子,竟然导致年轻生命的陨落?怎么才能阻止类似悲剧的发生呢?”这个生命的教训让他萌发做一名重症医生的念头。

真正进入重症医学科(ICU)后,邱海波才发现,这是一门崭新的综合性要求很强的临床专科,能读到的参考资料非常少,涵盖的领域非常宽泛,对医生的要求非常高。为了胜任这一工作,他1991年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危重医学奠基人陈德昌教授。攻读硕士期间,邱海波更是发奋苦读、勤于实践,不仅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也很强。3年之后被保送攻读博士学位,并成为为数不多的在上学期间就担任住院总医师的学生。

邱海波(中)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巡诊


1997年7月,邱海波顺利毕业,成为国内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面临了人生一次重要抉择:留北京还是回南京。一方面是北京协和医院和导师陈德昌教授想留他在北京,另一方面是原单位强烈争取他回归。最终,他选择回到南京。有人为他不留北京感到惋惜。邱海波笑着说,“南京的重症医学科刚刚起步,这里有更多的病人需要我去救治。”

刚从北京回来那几年,邱海波坚持在病房科室备班,确保患者随叫随到。每到节假日,只要不出差,他都在病房度过。遇到重症感染、休克患者,他会在病床边坐一整夜,带着其他医生边处理边观察,不敢有丝毫疏忽。“也许我往前走一步,患者就可能活过来了。”医者父母心,这份慈悲胸怀、这份责任心,成为“逼”着他不断探求新知识、掌握新手段、解救新患者的最大动力。

邱海波常说,在最具挑战的现场,给患者最多的生命机会——这就是ICU的使命,“医生遇到重症患者时,会从内心产生很强烈的冲动,想要去救治。”于是,只要患者需要,他就挺身而出;只要国家需要,他就一往无前。

2003 年抗击非典期间,邱海波担任南京非典病区治疗专家组组长。有一次,一位刚刚送来的患者情况危急、需要立即插管。在场的医务人员都知道为患者插管有多危险——患者的飞沫、痰液甚至血液会喷溅到插管人身上,有无法预料的感染风险。在这紧急关头,邱海波冲上前去,推开众人,喊了一声:“太危险了,让我一个人来!”最终,患者得救了。事后,有人说邱海波“太冒险了”。他说“当患者需要我们的时候,每个医务人员都会奋不顾身的——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邱海波对待患者永不言弃,即使有1%的希望,他也会尽100%的努力,正是这种信念常常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2019年的一天,无锡籍商人李某在越南心跳呼吸骤停,出现心源性休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危急症状,采取了ECMO(人工心肺)等治疗后,仍陷入深度昏迷。越南胡志明市最好的医院束手无策、宣告不治。患者家属辗转找到邱海波求助。患者病情太重了,带着ECMO进行跨国转运,国内尚无先例,路上风险难以预测。“有一线希望,我们也不能放弃!”邱海波积极安排将患者跨国空运,安全转到了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并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终于,第四天患者有了反应,两个月后转出了重症医学科。在邱海波的从医生涯里,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他始终把患者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将一个个危重症患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成为生命最后关口的守门人。

30多年来,邱海波始终怀着对人民的赤忱之心,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先后参与了2003年非典疫情、2005年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2015年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等全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抢救工作,多次担任国家医疗专家组组长,成功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其中,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时,他和同事在帐篷里奋战十天十夜,争分夺秒和死神赛跑,成功抢救300多人。2005年四川省暴发猪链球菌病疫情时,他会同其他参与救治的医生总结危重病人抢救经验,推动中毒性休克症状病例死亡率由最初的80%降至20%以下,基本达到国际水平。一次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磨练,将邱海波打造成了一个勇敢坚毅、逆向冲锋的白衣勇士。

一颗仁心敬日月,不枉白衣天使名。2017年,中央电视台和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办“寻找最美医生”活动,邱海波光荣当选。献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重大灾情现场,他冲锋在前与死神较量;重症患者面前,他不舍昼夜和命运抗争,做好生命的守卫人!”

匡时济世解国忧

2020年初,就在全国人民准备欢度春节之际,新中国历史上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了,一时间,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1月19日,正在外地出差的邱海波,突然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令,让他火速奔赴武汉,参加疫情防控和救治指导工作。危难当头,生死攸关,邱海波再次以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专家身份,投身抗疫奋战最前线。

一到武汉,放下行李,他就直奔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重症集中收治医院,冲进了感染风险最高的重症病区,近距离查看、救治重症患者。由于病毒传染性极强,疫情发生初期有些医护人员对床边救治处理等高感染风险的操作心存顾虑,邱海波便亲手示范为患者施行机械通气等抢救措施,同时还和蔼地宽慰医护人员,“不要怕,插管确实有风险,但只要我们做好防护,是不会被感染的。”看到“国字号”大专家冲锋在前,医护人员心里踏实了,纷纷跟了上来。

时间就是生命!对邱海波这样的著名重症医学专家而言,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每一分每一秒都关系着更多生命的安危。为了节省时间,抢救更多患者,邱海波总是千方百计地提高工作效率。最初他到武汉巡视患者时,搭乘的是政府预约车,但由于每次到医院时间不固定、车辆不固定,出入医院都要走繁琐程序,浪费了不少时间。2月上旬,邱海波特意申请了一辆车,自己开车巡查各家医院,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患者。在医院巡查时,为了节约时间,他尽可能减少更换防护服。一次,在医院查房近四个小时,陪同医生本以为他从重症病房出来会褪去防护服休息一下,没想到他却从污物通道直接到另一层巡查。“时间紧,来不及休息,从这里走还能省一套防护服。”有人劝他,作为专家组成员,每天都到病房亲自动手,有些“大材小用”了。邱海波说,“ICU医生是为重症患者而生的。重症患者在哪,我就应该在哪。”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千变万化,邱海波在救治实践中苦苦寻找良策。很快,他发现新冠肺炎特点是患者表现不明显,发病后出现呼吸衰竭时间晚,这种无症状的低氧血症需要早观察、早治疗,防止病程往下发展,轻型转为重型、重型转为危重型。因此,邱海波每到一家医院,都会苦口婆心地对医护人员传授自己的心得和经验。

邱海波白天深入重症病区,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探索治疗路径。到了晚上,就在驻地揣摩研究治疗方案,总结治疗流程和规范。巡诊中,他发现在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药物时,让患者趴下来的俯卧位通气治疗是很有效的手段。在他推动下,这一治疗方法已被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截至目前,他先后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从第2版到第7版的制定工作,为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明确了规范、倾注了心血。

随着疫情迅速蔓延,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医院,武汉形势越来越危急。中央指导组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召集专家组商议对策。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多次向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汇报工作,一些建议得到采纳,迅速实施,成为控制武汉疫情局面的关键之举。

他首先建议重症医学科、呼吸科专家下沉到重症病房担任医疗组长,同时在原来3家定点医院的基础上,增加市区大型综合医院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据此建议,武汉市很快确定了十余家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床位达到9000多张。随着重症患者和床位增加,医护人员特别是重症医护出现严重缺口,他又建议增加外省重症医学团队驰援湖北。时至今日,全国10%的重症医护人员在湖北奋战,更多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月初,武汉新冠肺炎患者快速增加,一些疑似和轻症患者不得不居家隔离。在对定点医院巡查中,邱海波关注到居家隔离的风险,“在汉阳医院发热门诊,每天400—500名发烧患者。这些患者散落在家庭中非常危险。”他联合其他专家建议,改造武汉的宾馆、体育馆、会展中心等,作为收治轻症患者的场所,力求实现“床等人,不能人等床!”这一建议立刻得到中央指导组的认可。2月下旬,武汉改造出16座“方舱医院”,开放床位13000多张,先后收治患者12000人,确保了党中央“应收尽收”的要求落地落实。

民心定才能人心齐,才能众志成城打胜仗。除了向中央指导组提出建议外,邱海波还充分利用媒体记者采访、新闻发布会等途径,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素养、翔实的调研信息等,直面各种疑问,回应热点问题。“目前重型和危重型病例占到确诊病例的10%多一点,从救治成功率来看,远高于甲流、禽流感。”“不必看着武汉的数字就恐慌,因为武汉是疫情原发地,在暴发流行阶段流行强度高,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毒力就会下降,这是流行病学规律”……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邱海波及时发声、一言九鼎,在社会心理稳定疏导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沧海横流立砥柱,匡时济世卫人民。在病毒肆虐之时,在国家危急之际,邱海波面对征召慷慨前行,面对危险岿然不惧,在“前线中的前线”冲锋陷阵,在危难的关头诤谏不讳,在社会恐慌时稳定军心,用担当和责任诠释了“逆行勇士”和“时代英雄”的真正内涵。

甘洒春雨育栋梁

作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邱海波对医疗服务、教学科研精益求精。他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学一点多走一步,就能为患者多争取一次成功获救的机会,就能将学科建设多推进一步。”正是秉持这种勇攀高峰的理念,邱海波对学生、对团队总是要求极高、近乎苛刻。

1988年起,邱海波执起教鞭,走上讲台,开启了培育人才之旅。在东南大学,邱海波对待学生的“魔鬼式训练”是出了名的。学业上再小的差错,他都不会容忍。因此,他也成了学生口中的“凶神”。一次,在讲述“休克”的特点时,邱海波问学生“患者休克时的症状”,一位同学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熟练地背道,“口渴伴有痛苦表情,脸色苍白,意识模糊,肢端青紫……”可邱海波突然话锋一转,严肃地问道:“你们知道脸色苍白是怎样的吗?意识模糊到什么程度?肢端青紫是什么样子吗?”看到老师如此较真,学生顿时张口结舌、答不上来。邱海波要求,对所有知识的理解掌握都不能 “机械背诵”,必须结合临床经验获得。从那以后,他教的学生一有空就跑到医院学习临床经验。

邱海波在所带教的研究生中更是“凶”名远扬。他指导研究生郭凤梅修改学术论文,仅综述部分就改了10多遍,提纲改了七八遍,正文部分更是被要求重写了五遍,直到几近完美,毫无瑕疵,才得以在邱海波那里通过。这期间,郭凤梅不知道被训哭了多少回。被邱海波训哭的学生不在少数,面对学生的眼泪,邱海波依然没有丝毫的心软和同情,反之一句“ICU不相信眼泪”,是他对所有学生的回应。邱海波的妻子曾经“旁敲侧击”地为学生求情,商量着问对学生的要求会不会太高了。一向对妻子疼爱有加的邱海波却冷峻地说:“如果不高要求,他们怎么能成为好医生呢?”

虽然学生们时常私下“数落”邱海波的严厉,但他们都知道,这背后却是邱海波对学生、对团队深沉的爱。1999年冬天,研究生课题有一项是研究羊体,女生拿不动活的“羊标本”。邱海波一大早便赶到菜市场,买羊、搬羊,一手包办。还有一个冬天,实验室太冷,又没有经费买取暖设备,邱海波便把自家的取暖器拿过来给学生用。

2013年6月,研究生孙骎毕业在即,修改论文成为毕业前的头等大事,可导师邱海波却在此时生病住院了。一筹莫展之际,孙骎意外接到邱老师的电话。电话里邱海波依然不改严厉之风,对论文中的错误逐个指出,并狠狠批评。听着电话里的批评声,孙骎察觉不到一丝刺耳,反而充满了温馨和感激。原来,这些天邱海波一直坐在病床上,边打着点滴边修改论文,从最开始的思路框架,到后面的语言表述、图表格式、甚至标点符号,都进行了仔仔细细地斟酌、修改,并告诫孙骎,“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治病救人,都人命关天,容不得丝毫马虎”。

“邱海波是身边人的指引灯、领路人。他在,团队都会感到安心、有光。”这是团队所有人的共识。近年来,在邱海波的带领下,整个团队迅速成长,同行们无不称赞邱海波打造的团队是敢打能拼的铁骑,培养的学生是独当一面的精英。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潘纯,战斗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火线;中大医院副院长黄英姿则担任江苏援黄石医疗队救治(专家组)组长,负责江苏医疗队的临床诊治工作;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留守江苏,指导省内各家医院重症患者的诊治……他们都是邱海波一手培养的学生。此外,团队的莫敏、谢剑锋、李晓青等15位青年医护人员都在这次抗疫中担纲重任、大显身手。

邱海波不仅带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团队,更是用20多年时间,将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做到了全国顶尖、世界一流。中大医院规模并不算大,南京对高端医疗人才的吸引力也不如北上广,但邱海波领军的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却成为国内顶尖的学科,这成为了一个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现象,背后正是邱海波和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

上世纪90年代,重症医学在国内还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分散在其它学科里。将重症医学做成独立学科,做大做强,一直是邱海波的奋斗目标。1997年,他从北京回来后找到院领导,介绍国内顶尖的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相关情况,并拿出一套完整方案,汇报自己做大做强重症医学科的设想。邱海波的汇报有理有据,建设方案详实可行,院领导一致认同。很快就给科室扩大了医用面积,购置了呼吸机、血气仪等先进设备,增配了人手,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从此,科室发展和学科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2010年以来,邱海波领衔的国家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不断取得新成果:修订重症医学质控指标,规范重症医学学科发展;率先在江苏省试点重症医学专项规范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并在取得效果后向全国推广,最大程度上保障重症患者的安全。

邱海波认为,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的助推器。他从不追求论文和课题数量,学科发展、国家需求和临床需要才是他科研的方向。每一项研究实验开始之前,他和团队都要全面掌握国际相关学术动态,反复推敲实验计划、论证可行性。近年来,团队承担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卫生行业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2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江苏省医学科技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项20余项,并逐步形成了“急性呼吸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两大特色科研方向,研究成果和影响力在国内重症医学领域名列前茅。

甘洒春雨献真情,砥砺前行攀高峰。在邱海波的带领下,中大医院ICU已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ICU,江苏省乃至全国的重症患者救治中心,每年抢救重症患者2000余例,会诊患者4000余人次。重症医学科已成为首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同时也是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重点学科,连续4年在复旦大学发布的重症医学科专科影响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二。

厚德至善铸忠诚

邱海波的父亲是一名退役军人,母亲是一名共产党员,受父母的影响,他从小就在心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

上世纪80年代,一批闪亮的名字在全国传播,好军医张毓华,科学家蒋筑英、罗健夫等英雄模范的形象,深深烙在邱海波心中,成为引领他成长的榜样。1985年,邱海波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这些共产主义战士高尚的品德和闪光的行动,使我看到了广大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真谛。”“我要做一个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白衣战士,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中华的腾飞,贡献自己的一切。”

入党35年来,邱海波经常向同事和学生强调,“党员就是要冲在最前面”。这些年来,每一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身为党员的他,都是第一时间踏进“主战场”、冲到“最前线”。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邱海波紧急赶往现场,不顾余震危险,亲自上阵全力救治重症患者。其中一位30多岁的伤员,三天内病情几度恶化,危在旦夕,邱海波坚持守候在患者床边,历时两周,直至把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来。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邱海波的言行默默影响着许多年轻的医护人员。“我是党员我先上”,在新冠肺炎疫情斗争请战者中,邱海波率领的青年党员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成为抗疫火线上的中流砥柱, 5名“男护天团”在抗疫一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决心在战斗中,要像邱海波那样奋不顾身、勇往直前,随时接受党组织考验。

党员就是要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前几年,邱海波担任中大医院副院长时分管药学部工作。针对抗菌药物使用过量现象,邱海波明确要求各科室签署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责任状,建立网络监控系统,制定奖惩措施,每月通报各科室使用情况,超过指标的予以惩处,治理效果立竿见影。2018年中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限定日剂量”明显低于国家指标要求,而重症医学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比医院的标准还低。邱海波的“铁腕”治理虽然“得罪”了一部分人,但却让无数患者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既为他们节省了医药费,还避免了因过量使用抗生素而产生耐药性,为救治生命赢得更多机会。这一做法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作为优秀案例在全国推广。

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费通常很高,邱海波不仅为患者考虑最经济的方案,有时还自掏腰包或者通过减免费用、众筹捐款、申请基金等帮扶行动,让很多贫困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2017年,科室收治了一位患有急性心肌炎的年轻妈妈,抢救中患者心脏骤停,邱海波团队始终没有放弃。到了心脏停跳的第8天,患者家属迫于经济压力,准备放弃治疗。邱海波尽力劝说,“这么年轻就放弃,太可惜了!再坚持一下吧,相信我们。费用的事,我们一起想办法。”邱海波一边为患者申请免除监护费用,一边带头捐款,同时号召科室全体同事奉献爱心。在团队的全力救治下,患者心脏在“停机”10天后,奇迹般恢复了跳动。感激涕零的患者一家人,恨不得跪在他面前。邱海波说:“为患者服务是我们的天职,我们是‘生命的守门人’。”

2008年,在汶川抗震救灾中,邱海波救治了一位高中生秀秀,她失去了左腿,被地震的阴影深深笼罩着。邱海波不仅积极为秀秀制定治疗方案,还不断给她加油鼓劲:“别害怕,一切都会好的!相信邱叔叔……”救援结束离开四川后,邱海波一直牵挂着秀秀,每年汇去学费并叮嘱她“好好学习”。在他的支持下,秀秀考取了兰州大学,还攻读了法学硕士。除秀秀以外,十多年来,邱海波还和其他重症医学专家,一起帮助了另外6个在地震中受伤的孩子,每年前往四川与他们聚会,关心他们成长。如今他们都长大成人,有的读大学,有的参加工作,有的还创业当起了老板,看着这些孩子能够独立生活,邱海波打心底里开心。

这些年,他带领团队构建重症医学科专科联盟,覆盖全国各地的百余家医院,不仅在医疗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还每周通过远程信息系统开设重症V课堂,分享最新理念与技术,目前已开课170余期,深受基层医生欢迎。他们还依托国家级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建立“远程ICU”,与国内部分医院实行同步在线运营,将高水平重症医学触角延伸到了县、乡等医疗不发达的地区,让当地重症患者接受和发达地区同等水平的治疗。

为了更好推进全民健康计划,这些年来,邱海波带领团队还开展了“重症呼吸 红色公益行”活动,先后走进福建龙岩、甘肃兰州、江西井冈山、江苏盐城、青海西宁、新疆乌鲁木齐等地,举办重症专项技术培训班34期,受惠学员2500余人,极大提高了革命老区、中西部地区的重症救治水平。作为“红色公益行”的直接受益者,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韦华璋念念不忘邱海波教授,“在邱教授的帮助下,目前我们从市到县都可以开展ICU规范化治疗。他给我们带来了精湛的医术,更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老区人民的无私关爱,这种精神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和激励。”

在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走廊墙壁上,挂着3幅中国地图,上面插了上百面小红旗,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省份。这些小红旗代表着邱海波团队为全国培养人才、帮扶各地重症医学发展所覆盖的省份和地区。邱海波常说,重症医学永远在路上,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无尽的动力。作为全国重症医学发展的重要带头人,他希望将小红旗插遍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造福每一位重症患者。

守护健康担使命,厚德至善践初心。邱海波的成长奋斗历程彰显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崇高职业道德、一名人民教师的高度责任感、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匠心探索精神,归根结底,这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作为毕生追求的生动写照。



2020-3-17【龙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