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中国社会科学网​】直面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场地”

2014-11-20341发布者:许启彬

分享到:

2014-11-20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是社会心理学学者关注的议题和领域。有学者表示,当前的社会转型给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社会实验室。社会转型视角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哪些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当前对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理的研究面临哪些困难?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成为学科新的增长点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等学科互相渗透融合而产生的。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转型期社会心理研究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教授汪新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心理是社会变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社会转型视角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体现了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回应;另一方面,社会心理认识、解释、把握和调适,也是推动社会变革、转型的一个必备条件。


  “社会转型视角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对于推动该学科发展具有独特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表示,近年我国发生的社会变迁,为学者提供了绝佳的“实验场地”。


  “提到社会转型的缘起,不得不提及中国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兴起。”东南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马向真认为,当前学界围绕着社会变化、经济变革、文化变迁等系列主题探讨转型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对于完善中国本土心理学,建立自己的社会心理及行为的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转型视角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推动了当今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繁荣。


       不能忽略理论建构


  30余年来,我国社会心理学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学者们也表示,社会转型视角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仍然面临很多难题。


  汪新建告诉记者,当前社会心理学界对各种群体的心理问题研究较多,比如农民工群体、大学生群体。研究领域比较分散,呈现出碎片化的倾向,这些具体问题的研究虽然为理论建构积累了经验和知识,但是缺乏理论框架的支撑仍是当前社会心理学发展的重要问题。


  马向真对此分析称,转型时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此时此地”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因而,转型期的研究多是围绕着问题呈现出来的,其优点在于涌现出很多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但是因为重视“此时此地”的研究,也忽视了问题的深入探讨与理论构建。这也就造成了今天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格局:重视问题实证研究、轻视理论建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


  如何抓住我国转型期独特的社会心理现象,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成为未来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我们自身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呈现出有别于西方的特质,社会心理变迁与我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汪新建认为,未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应该在追踪国际前沿的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社会心理学研究应体现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内涵。


  此外,俞国良强调要加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他认为,我国目前的研究,要么过于追求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在研究主题和理论上追随西方学者,失去了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关联性;要么一头扎进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中,不是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就是做一系列应景的对策性和应用性研究。实际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与应用密不可分的,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耕细作”,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