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现代快报】南外新高一学生“走向大师” 每周到大学实验室做研究

2015-04-25616发布者:吴婵

分享到:

2015-04-25  现代快报(第D7版)


  作为国内顶尖的高中,南京外国语学校最近又上了新闻热搜榜,关键词是“21人”。480名高三毕业生中,只有21人参加高考,其他学生都已被国内外名校录取。但南外校内的关注焦点,却是怎样回答“钱学森之问”。他们联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五所在宁高校,启动“走向大师”工程。今年的新高一学生,每周将有半天时间到大学实验室去,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为成为未来大师打基础。现代快报记者 黄艳


  何谓“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教育界。为了高考,学生在高中时不太考虑兴趣。进大学选专业时往往也茫然。


  “高考成绩不错的孩子,不少到大学不认真学习。家庭条件好些的准备出国,条件差点的就想着谋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王永亮说,学习动力差,人才培养达不到期望,让很多大学老师感到无奈。他希望能通过中学和大学的互动,让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为将来更高层次的培养打下基础。他也希望学生能更多地考虑,为国家能作出多少贡献。他说,大学也应该向中学生开放,承担相应责任。


  培养未来钱学森,中学要勇担责任


  一直在思考“钱学森之问”的,还有南京外国语学校校长邹正,他是一名化学特级教师。此前担任金陵中学校长时,他就做了尝试,和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建立“准博士培养站”,和东南大学合作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


  两届“准博士培养站”的成果是,学生们不仅有自己的大学导师,还有了科研成果,很多人考入南京大学,投身科研。而花在大学实验室里的时间,也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业。


  2013年南京市高考理科第一名费欣意,就是“准博士培养站”的优秀学生。


  邹正说,南外建校以来外语特色突出,目前学校在思考的是,给学生更多机会站高望远,未来出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人才。他坦言,“中学阶段升学压力大,很多学生都是在做题和考试中度过,但是靠反复操练是很难成才的”。虽然我国的科技人员很多,但从人才角度来看,缺少领军式的、大师级的,像钱学森这样的人才。


  邹正希望南外的学生和更多的中学生,有平台、有机会,尽早加入高校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大学和中学紧密合作,培养出拔尖人才。他还表示,这绝不是走过场的活动 ,仅仅完成一篇论文了事,而是会让学生在高校专家指导下做深度研究。


  每周半天进大学“走向大师”


  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主任邢定钰院士、东南大学仪器与工程学院院长宋爱国等大师,都将成为南外新高一学生的导师。在宁五所高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和南京外国语学校共同策划的“走向大师”工程,目标就是回答“钱学森之问”,众多的院士、科学家将参与其中。


  邹正介绍,南外将在大学前就着力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与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无缝对接。国家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创新能力。而创新人才培养往往要加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的教育。STEM代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科技理工素养,发展高水平的STEM知识和技能。在国家实力的比较中,获得STEM学位的人数成为一个重要指标。而大学前的STEM教育是国家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基础。


  具体做法是,南外今年入学的新高一学生,进行双向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每周半天时间,进入一流的大学、科研院所与大师们交流。时间为一年半至两年。五所高校的重点(国家)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教学试验中心等等,都会向参与此工程的学生开放,并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专门的支持。南京外国语学校投资500万以上的基于STEM理念的化学课程基地已经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