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晨报】东大校友深情回忆测量珠峰艰苦岁月,国测一大队46人献出宝贵生命

发布时间:2015-10-22发布者:翟梦杰浏览量:891

字体:

2015-10-22 【南京晨报】第A04版:晨报看点


当年测绘队员合影。


薛璋和陆福仁。


    8848.13米,这是一直以来教科书上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此高的海拔,冰雪覆盖,这样的高度是怎么 测出来的?昨天,新中国第一代测绘人、东大校友薛璋和陆福仁回到母校,深情地回忆了给珠峰测高的艰苦岁月。据了解,他们所在的国测一大队,在半个多世纪的 工作里,牺牲了46个宝贵生命。

    

    如何测珠峰

    

    从西安量到珠峰脚下, 运用“勾股定理”算出高度

    

    从外行来看,测量珠峰是不可想象的事:“世上哪有这样的工具?当时也没有GPS。”而作为测绘人,自然有他们的土办法。首先,要在珠峰脚下选定较容易的、能够架设水准仪器的测量点,先把这些点的精确高程确定下来。如何确定呢?


    薛璋说,首先要找坐标。测绘人员要从之前确定好的位于西安的大地原点出发,往珠峰方向一点一点测高度。这个过程中,有无数个测量站,相邻两个测量站两端设立 标尺,通过水准仪的水平视线,可以测出两根标尺之间的高差。就这样,把这一站一站的高差不断累加起来,就可以得到珠峰脚下测量点的高程。


    陆福仁则负责打前站的工作,三月初就到了绒布寺大本营,挖土、抬土、垒灶,一座由50多个棉帐篷和大大小小的其他帐篷组成的帐篷城建营很快就建成了。


    接下来,就要在珠峰峰顶架起觇标,再从珠峰附近选择一些测量点,运用三角几何学中“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推算出珠峰峰顶相对于这几个点的高程差。各测量点 分布在以珠峰为中心的扇形区域内,高程各不相同。从这些不同位置的测量点对珠峰觇标观测水平角和垂直角,根据水平角确定珠峰的水平位置和各测量点至珠峰的 水平距离。根据勾股定理,由这些垂直角和水平距离确定各测量点同珠峰之间的高差,在进行了天文、重力、气象测量等修正后,进而推得从我国黄海平均海面起算 的珠峰高程为 8848.13米。


    “5月27日下午两点半,登山队员登顶成功了,而且将3.5米的红色金属觇标牢牢地竖立在顶峰, 这是我国测绘史上一个伟大的值得纪念的日子。10个交会点接到命令后,紧张有序认真地找寻目标,轮番监控着顶峰,精确地找准零方向,开始读数,一个测回、 两个测回,我们不停地测着,一直观测到太阳下山,我们知道胜利了!”经过了三天的连续观测,他们圆满完成了任务。


    据了解,1975 年之前,珠峰的测量数据一直被国外垄断。经国务院批准,1975年我国组建测绘分队,承担了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任务,薛璋等8名队员光荣入选。1975年 7月23日,新华社正式宣布精确测得珠峰峰顶的海拔高程为8848.13米。这一结果立即得到联合国和世界各国公认,成为权威数据。


    背后的故事


    海拔6100米以上 测量差“0.01”就得返工

    每天训练跑20公里,差“0.01”就得返工


    “大家都清楚,珠峰地区是‘生命禁区’,加上当时装备非常落后。当时使用氧气条件苛刻,规定8000米以上才能间断用氧。我们面临着有生以来最大的考验。”


    陆福仁回忆,为了克服高山反应,出发前,测绘分队到北京怀柔香山登山基地,进行适应性训练,每天长跑距离在20公里左右。


    薛璋的工作点在6100米以上。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受到严重缺氧、严寒,特别是大风侵扰,操作仪器必须戴手套,但是各种测量的限差不能突破,差“0.01”就得返工,往往平地上一个小时就可拿下来的工作,到6000多米就得一天。


    最大陡度达70度,攻上500米“冰雪长城”


    测绘分队抵达的最高点为海拔7050米的北坳,郁期春正是这个小分队的成员。4月7日,他们一行8人,向海拔7050米的土坳发起冲锋。“抬起头看北坳,好 家伙,它哪里像山啊,看不到一块岩石,看不到一点黑色,横在面前的简直就像一垛500米高的冰雪长城,笔陡笔陡的,最大陡度达70度。狂风袭来,卷起的雪 柱,直冲云霄。由于严重缺氧,越往上攀登,背上四五十斤的仪器装备就越沉重。”


    郁期春说,人在海拔5000米即使静卧休息,其心脏 负担相当于内地干重体力劳动。稍一动弹,就要大口喘气,何况测绘队员还要背上几十斤重的仪器装备登山测量呢!缺氧还会造成消化障碍,食欲不振,晚上睡觉胸 闷憋气,另外,珠峰地区太阳紫外线特别强,被冰雪交叉反射,灼人肌肤,不用半个月,嘴唇干裂起泡,黄种人变成了黑种人。”


    然而在种种困难面前,大家靠意志、靠拼劲,他们终于登上了北坳,完成了重力测量和航测调绘任务!


    140斤体重掉到70斤,36岁牙齿掉光


    从7050米的北坳下来后,郁期春又在雪山上连续奋战了40多天,终因体力严重透支,抵抗力下降,患了重感冒,持续10天高烧41摄氏度,烧得连汗都出不来 了。后来又转成肺水肿、胸膜炎并发症,出现高度昏迷,被紧急送到日喀则野战医院。经过35天的抢救,郁期春终于死里逃生,但体重却由140多斤下降到了 70斤。


    后来,郁期春又到北京309医院继续治疗,又住了160天医院,身体才基本恢复,但却留下了胸膜粘连、动脉硬化、静脉曲张等后遗症,牙齿也基本掉光了。那一年郁期春才36岁。


    40年后再回首


    “8勇士”一半是东大人 今年收到习总书记回信


    40年前8位参加珠峰测量的技术人员,其中2位已经去世。今年5月,在我国首次成功测定珠穆朗玛峰高程40周年之际,曾经参加首次珠峰测量的6位老同志在西安 相聚,回想起当年共同的经历,心情都很激动。大家商量要给习近平总书记写封信,汇报国测一大队的光辉历程和年轻一代薪火相传的奋斗足迹。


    “7月1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党的生日这天,习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了!”信中充分肯定国测一大队爱国报国、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写信的6名老队员中,年纪最大的80岁,最小的也已74岁,而在6名老队员中有4位是东南大学的校友,除了薛璋、陆福仁,还有郁期青、梁保根,实际上历史上东大已有千余校友在国测一大队工作过,差不多占到该大队历史总人数的65%。


    据了解,国测一大队,一个被国务院授予“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测绘大队”,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有46名队员献出了宝贵生命。


    郁期青在西部地区干了40年的野外测绘,包括1966年、1968年和1975年三次参加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在四十年的测绘生涯里,我曾三至内蒙古、四 进西藏,五去青海,七赴新疆,八到甘肃,亲身体验吐鲁番盆地50多摄氏度高温的蒸烤,也领略过雪域高原零下40多摄氏度严寒的滋味,徒步行走的里程累计超 过1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走三圈。”


    “我的战友,黄杏贤,被山洪阻断了回归的路,因没有御寒设备被活活冻死;王方行在新疆骑 马过河时,因马失前蹄坠入激流,壮烈牺牲;吴泉源同志是我的老乡,我俩一道三进珠峰,同登北坳,在冰天雪地里共同奋斗了200多天,终因积劳成疾,他年仅 49岁就过早离开了人世。”40年里,郁期春见证了一个个宝贵生命的离开。


    东大校友也有牺牲的。薛璋记得,1956年初,他与南京 工学院毕业生杨忠华同在大地一队二分队,任务区是柴达木格尔木至汾湖一等三角锁。“4月10日还记着与杨忠华聊天至深夜,到四月底,传来噩耗,说杨忠华同 志牺牲了,我真不敢相信。后来得知真实情况是这样的:杨忠华带领他的造标组到格尔木南山去造标,住在山上。那天傍晚,山下的炊事员送饭上来,告诉杨忠华组 里来了四个刚毕业的实习生,也就是1956年刚毕业南京地校来的学生,他很高兴,急着要下山去看新同志,有人劝他说明天再下去吧,他说不要紧,于是他一个 人下山了。第二天就不见人影,大家找了三天,最后发现杨忠华从山上跌下来已经牺牲了。这是我们大地一队第一位牺牲的同志,为了纪念他,我们将格尔木南山称 为忠华山。”


    据悉,国测一大队成立于1954年,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工作。61年来,国测一大队完成了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南极重力测量、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建设、西部无人区测图、海岛(礁)测绘、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测绘等工作。大队先后26次受到国家、省、部级表彰。


    通讯员 吴婵 许启斌 记者 王晶卉


原标题:

    珠峰海拔,他们用双脚一步步测出来

    东大校友深情回忆测量珠峰艰苦岁月,国测一大队46人献出宝贵生命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