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中国城市如何"可持续" "精明增长",城市节地又节能

2008-11-05667发布者:

分享到:

     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既要对老城“工业遗产”和危旧片区改造,又担负扩建新城吸纳农村人口集聚的重任,城市化中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31日,第四届城市论坛举办首场论坛,来自英国伦敦、剑桥、米尔顿市的代表和国内专家学者就此展开研讨。

    节地又节能,中国大城市宜于紧凑式发展

    按照未来20年的规划,中国将有3.5亿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城市化进程。全球战略咨询机构、麦肯锡董事张海蒙认为,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土地资源紧张和资源消耗大,为此,要谋求城市紧凑发展、精明增长,避免摊大饼式的蔓延。

    张海蒙介绍,国外城市化有四种模式:美国的“分布式增长”、日本的“都市圈模式”、韩国的中心辐射式和德国的小城镇模式。考虑到我国国情,大城市应更多借鉴韩国、日本的紧凑式发展,适当提高容积率,集约开发,以节约土地,减少消耗。

    城建提高容积率,城市适当长高而不是长胖,有利于通过步行和公共交通解决出行。张海蒙介绍,韩国、日本人均小汽车保有量接近欧美,碳排放却少得多。美国洛杉矶建筑密度低,出门会个朋友,也要驾车三四十分钟,这种城市发展很浪费资源。因此,城市规划的最高境界,是减少市民无序流动,既节能又节地。

    张海蒙说,城市提高开发强度,还有利于丰富空间景观。美国曼哈顿的城市边缘容积率0.4,接近市中心提高到10,华尔街则高达15,城市天际线蔚为壮观。反观国内多数城市,容积率基本在0.5-2之间,城市多层到一二十层的高楼无边际的蔓延,好像永远走不到头,城际景观单调。

    从西方到中国,城市老厂房改造风起云涌

    从德国的鲁尔、瑞士的巴登,到北京的798工厂、南京的1865都市产业园,各国许多城市的工业区、老厂房,纷纷改造为研发、创意、休闲等都市产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评价,这是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的必由之路、老工业城市的自我“蜕变”。

    王建国认为,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兴起后,城市制造业结构性衰退,城区老厂房必然让位新兴产业,其“路径”有三:一是“退二进三”,发展商贸、餐饮、休闲,如龙蟠路金城集团建成的超市、家具城;二是“退二改居”,老厂房改为住宅开发,但这种模式难以疏散老城人口,易造成城市产业空洞化,只能适可而止;三是“退二优二、退二优三”,发展介于二三产之间的都市性工业、现代服务业、工业遗产旅游,鲁尔工业区按此模式改造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南京老城坚持“退二优二(三)”,兴建了22个都市产业园。中央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搬迁后,涌现了长江、南瑞科技园,中央路沿线还形成商务楼宇群,这样既为城市经济注入“新鲜血液”,又避免老城改造大拆大建,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米尔顿经验”:小城镇经营也可做出大文章

    中国吸纳农民进城,还需建设若干中小城镇。英国将米尔顿·凯恩斯从小村庄建成经济重镇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规划建设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小城镇经营也可做出“大文章”。据统计,每年中国各地来米尔顿参观的专业人士超过2万人。

    20世纪70年代前,米尔顿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但它的城镇建设,顺应了工业化中后期的伦敦都市圈亟需生活和就业型卫星城配套的需求,这是它的“天时”;米尔顿东南距伦敦80公里,介于学府城牛津和剑桥之间,毗邻高速公路,是其“地利”;米尔顿以营造绿色人居环境和优良服务设施为卖点,积累人气,是快速成长为城镇的“人和”。

    米尔顿规划局局长鲁尔夫·维克曼介绍,该市城建一开始就按市场规律运作,先由政府投资,从农民手中将地买下来,交给开发公司建设,这样才会“精打细算”。开发公司配建了大型购物、商务中心、儿童游乐城、娱乐中心、公园等基础设施,将10多个人工湖点缀的森林融入新城,以完善的配套和绿色价值吸引移民和投资。利用毗邻剑桥的特点,该市兴办信息、咨询、保险和教育培训等产业,发展绿色交通,打出“15分钟上班”、“购物和娱乐的地方”等“诱人口号”,城市迅速崛起。

    基础设施、新兴产业和知识人群这三大要素,成为米尔顿市永续经营的“动力源”。40年来,米尔顿新增7.8万个家庭,人口增长近16万人,每年有200万过夜游客,美孚-英国石油、雅高、REDBULL等知名企业落户小城。米尔顿早已收回政府投资,土地价格也涨至2亿英镑/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