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长三角在新的分工中崛起 “拳头”要重还要准

2009-11-12366发布者:

分享到:

2009年10月13日来源: 新华日报  

    早晨刚刚7点,常熟虞山脚下的一个露天茶馆内,上百张桌子已座无虚席。吃面、喝早茶,这样一幅对当地人来说习以为常的悠闲场景,让外地人啧啧称叹。

    “宜居文化,不仅应成为常熟、而且应成为长三角诸多县市最响亮最具吸引力的名片,应积极参与长三角分工,打造高端人才的宜居地。”前不久在常熟举办的“加快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研讨会”上,专家们达成这样的共识。

    不仅仅是为常熟出谋划策。这个研讨会,更像是一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讨论。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认为“世界是平的”,但从区域经济的视角看,“世界是不平的”。“历史经验表明,每次大危机都会带来一次重新洗牌。国际金融危机将重塑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就看谁有本事在这次大调整中抓住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下,战略得当,决定其能否在新的分工中崛起——‘拳头’不但要重还要准。战略对了,战术暂时错了没有关系。但如果战略错了,将全盘皆输。”王一鸣再三强调。

    目前,长三角诸多县市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普遍暴露出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少。“现在有个‘双倒U型’理论,就是,地区差距通过一个从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以后,还会再次扩大。”王一鸣说,“也就是说,这些县市如果不解决后劲问题、转型问题,与发达县市的差距又会扩大。长三角各市,只有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分工,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打造吸纳高层次人才等高端要素的平台,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化优势。”

    王一鸣的这番话,得到了其他专家的认同。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认为,目前国际分工形态向产业、产品内分工和生产工序分工转型,跨国公司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需要,会在全球进行分工,“其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加大,看一个地方有没有发展潜力,今后就是看它是否具有人力资本上的优势。”

    用了整整一年时间,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刚刚完成了《常熟市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咨询报告》。其中,提出了“常熟应发展服装、新材料等专业性的总部经济,成为上海总部经济分部”的战略。这对其他地方不无借鉴意义。

    顾为东认为,现在不少地方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有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总部经济专属于大型中心城市,县级市等不具备总部经济的发展条件;二是传统产业就是夕阳产业;三是没有机场,就不具备建设快速交通的条件。

    “拿总部经济来说,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有三个条件:一是学以致用,二是高薪,三是可以享受人生。前两个条件在很多地方都能提供,第三个条件却不容易做到。而曾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常熟,就可以做到,因为这是常熟的优势。”他说,“常熟周边受上海、无锡、苏州等机场的辐射,但缺少为高层次人才流动提供商务飞行的俱乐中心。我有一个大胆的提议:常熟完全可以组建航空俱乐部,为高层人才提供‘飞的’服务。这将为高层次人才入驻常熟,为常熟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总部经济提供动力。”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陆国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缓解资源、能源约束,迫切要求上海的经济半径向外延伸。为了与长三角各市联动,上海目前在城区西部的一个大动作就是构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虹桥商务区”,这被认为是上海继浦东、市区之后的第三经济发展增长极。根据规划,长三角16个城市以后都要轻轨相连。这意味着,包括常熟在内的一些县市只需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就能到达上海。长三角各市均应抓住机遇,率先、主动承接上海的辐射。

    “作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长三角现在发生的任何故事,都将会载入史册。”王一鸣说。(宋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