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中国戏曲要自信而不自大

2009-11-12159发布者:

分享到:


www.jyb.cn 2009年11月08日  作者:纪秀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在“汉学与中国戏曲”分论坛上,有学者提出,中国戏曲在跨文化交流中,要避免固步自封,要自信。

  ■本报记者 纪秀君

  中国公主图兰朵的故事,在西方经久不衰地上演。这个西方人臆想的中国传奇故事,让当时的人们对那个神秘的东方国度充满了好奇。

  对《图兰朵》的喜爱不只是西方人,对其似乎“情有独钟”的张艺谋,自1998年推出太庙版《图兰朵》之后,近期又推出了全新的鸟巢现代版《图兰朵》,到世界各地巡演,声称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东方。

  《图兰朵》的返本归宗,似乎诠释了文化传播和研究的一个命题:跨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互动和相生,各国文化在深度交融中求新、求变。中国戏曲就是在这种文化交流和碰撞中找到了自信。

  “图兰朵”的“异邦想象”

  “鸟巢现代版《图兰朵》我看了,舞台很壮观、很有气氛,感觉像又一场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华斌说,作为文化交流的一个侧面,张艺谋的《图兰朵》让外国人在知识层面上对中国有了更多了解。比如中国宫殿、服饰是什么样的。

  “意大利音乐家普契尼的《图兰朵》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化一种蒙眬的感觉、体验、憧憬。”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廖奔说,西方在最初接触中国文化时,往往由于沟通渠道不畅通,得出一些片面、奇怪的印象。比如说,17世纪瑞典国王给王后建的中国宫,中国人一看会觉得四不像,非驴非马。中国宫的印象来自于传教士从中国带回的片面的中国传说和中国输出的一些实物,以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描述。普契尼得到的中国印象大概也停留在这样一个层次,所以会出现猜谜语这种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情节。这反映了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匮乏。

  周华斌说:“上世纪80年代,美国戏剧界一个大学研究所涉及的中国戏剧只有《黄马褂》,所谈的只是田汉的《咖啡店之夜》之前的剧目,我们所说的郭沫若、曹禺他们一无所知。中国戏曲要纳入美国民众视野中,还有一个很长过程。”

  在文化交流中迂回前进

  中国戏曲的现代开展奠基于近代以来学术界跨文化视野的建立,这种建立又奠基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可以说,中国戏曲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廖奔认为,中国戏曲新坐标体系的逐步确立,有这样几个阶段性步伐:第一个阶段是自在时期,传统研究的文人趣味和曲律化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坐标系的建立。跨文化视野的打开和现代研究路径的铺设,形成了新的坐标体系和新的参照系。第三阶段还叫坐标系的建立,但换了一个视野:西方现代舞台的东视和中国传统戏曲的重新确立。前期因为文化观念的错位和审美习惯的不同,西方学者对中国戏曲是鄙视的;后期西方发现中国戏曲对原生态要素的保留是推动西方戏剧变革的强有力的因素,对中国戏曲抱着艳羡的态度。第四阶段是自为时期。现代研究开展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起和西方不同的美学认识体系。这是东西方文化整体进行交融的时期,是中国戏曲非常自信地平等和西方对话的时期。

  “我在西方生活时,直接感受到的是,20世纪90年代前,当西方中产阶级在周末显示自己的文化品位时,一定会走向剧场看一台意大利歌剧或芭蕾舞剧、美国歌舞剧。现在我想,他们肯定要增加昆曲和京剧。”廖奔说。

  未来发展要避免固守

  “在2008年第31届世界戏剧节南京举办的国际论坛上,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魏莉莎谈到了该校多年来尝试排演英语京剧的做法,并提出与此相关的两个问题:第一,很多中国人把京剧看成跨国界文化认同的根本,认为把京剧带得离开纯粹传统太远的改革会伤害它的身份;第二,中国的很多艺术家和管理者都相信京剧不应该只是一个民族性的艺术,而应该是与芭蕾舞、欧洲歌剧和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文化中心的戏剧同类的艺术。我感到,这两个问题关系到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态度和策略问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说。

  随着跨文化的碰撞、交融与再生,“戏曲还是不是戏曲”是专家和老戏迷们最关心的问题。如果在传播过程中,戏曲不像戏曲了,那么戏曲就有可能是被其他文化淹没了。王延信认为,首先需要一种包容的姿态。大家都在呼吁保持戏曲的个性。这种态度无疑是正确的。但当这种态度走向一种固守状态时,中国戏曲的影响力就会在全球化语境中大大削弱。因此,在全球化时代,要实现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就要避免固守。

  廖奔说,21世纪,中国戏曲是自信的,但是,不要因自信而产生自大。

  《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8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