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友风采

为祖国的光学事业奋斗五十年——记勇于攀登高科技的校友、全国劳动模范麦伟麟

2010-05-25451发布者:

分享到:

 

    1979年10月1日,欢庆建国30周年的时候,国务院恢复了表彰全国工交基建先进企业和全国劳动模范的授奖仪式。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登载了著名女作家草明赞誉先进企业和劳动模范的文章《闪光的奖章》,其中提到“云南某厂的技术员麦伟麟不屈服于林彪、“四人帮”的淫威,在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的日子里仍继续他的研究,他用写检查的纸写下他的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光学方面的几项空白,为光学科研作出了很大贡献。粉碎四人帮后,他得到了彻底平反,他著的书出版了,同时被提升为工程师,担任了该厂的设计研究所所长。”
    文中说的麦伟麟是广东顺德人,1919年生。他于1949年7月从中大物理系毕业后就参加了西南服务团。到达昆明以后,他被分到昆明电工厂协助接管,半年后接管完毕,被派到云南光学仪器厂实习和工作。解放初头几年,云南光学仪器厂是中国唯一具有工厂规模的光学厂,全国各地有关光学仪器的问题,往往都向这个厂要求帮助解决。麦伟麟担任光学设计组组长,他夜以继日的查阅书本来解决各处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光学仪器的生产实践中,麦伟麟经常发现书本上一些知识以及外国的图纸资料与我国的生产实际不完全适应,就提出改进意见。例如,苏联图纸对光学零件的气泡规定,只规定毛胚中的个数,检验工人也觉得很不合理。麦伟麟研究了气泡对成像的影响,得出主要是气泡截面积总和占光束截面积的比例而不是个数。此外,还不应该只规定毛胚气泡度,而应首先规定零件的气泡度,再按概率要求制定毛胚的气泡度。按这规定可合理的节约成本。他提出的“光学零件气泡度”和“光学平行度”都经五机部批准为1964年部颁标准,1987年提升为国家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接触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品,成像器件必须检验“光学传递函数(OTE)”的指标,这个指标是标示器件成像的清晰度的,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他于60年代初看外国技术刊物时就知道这一概念,但许多人搞不清楚,他就向厂内一部分热心技术的同志讲授,一面讲授,一面编成讲义,油印出来,其后分期登载在《云光技术》上。《云光技术》发行到外单位后,很受高等学校和研究所的有关专业的人员欢迎,国防工业出版社应读者要求将它正式出版,一次印数就达22000本,这是专论著作所少有的。1979年秋天,日本光学专家村田和美访问中国时,中国光学学会将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他的。应各地光学界的邀请,麦伟麟还在北京、南京、重庆、湖北、宜都等地以这本书为教材向高、中级科技人员开班讲授。由于他对光学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他被评为云南省国防工办的标兵,同时被提升为厂里设计所所长,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其后曾被聘为部内光电行业高级工程技术职务评委会委员,以及被部内外评为评审研究员和研究员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的评委会委员。
    麦伟麟一向热爱科学,不计较个人荣辱,常说“生活的第一需要是工作”,只要能观察到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他就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去研究分析,以求解决,包括业余时间和病中。他既不考虑名,也不考虑利,改革开放前在《云光技术》发表的文章,他一律没署名,必要时他就署单位名称。60年代国防工业出版社汇给他译校《红外线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一书的稿费140元,他全部退回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光学传递函数及其数理基础》一书,稿费1000多元,领导批示给他个人。他将其中600多元买了这本书300多册,分赠有关科技人员参考阅读和留给设计所图书室。
   1979年冬,麦伟麟被补选为云南省第五届人大代表并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他认为,当了代表就要真正代表人民。当时“四人帮”被打倒不久,社会上百废待兴,人民群众意见很多,当召集部分群众征求意见时,大多不愿意讲,说“提了有什么用!白废口舌。”麦伟麟觉得,只有自己在大会和常委会上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取得成效后,自然就会得到人民群众对人大的信任,群众拥护,国家就会兴旺。有时为了在人大中贯彻党中央依靠科技兴国的方针政策,他也敢于与个别有权的代表作抗争。1980年,麦伟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当了设计研究所所长后,主要着力于机构的充实调整,培养技术力量,举办技术学习班,亲自指导几个重点技术问题等。由于他要推进高科技的理想,往往是得不到一些干部的理解和支持,他就用了较多的时间参加社会活动,希望得到社会各方的支持。他先后担任过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科协常务委员、全国计量和单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第三分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由于年龄规定等原因,麦伟麟辞去设计研究所职务后,又担任主编《兵器工业科学技术辞典》的第八分册《光学工程》的任务,经过分散在全国各地一百多不同专业人员的改、撰、校、审工作,直到他离休后的1989年才完稿。编完这本书以后,他已经70岁。虽已离休,他仍继续发挥余热,力争在光学向高科技方面发展再做一些微薄的贡献。他认为光学高科技的内容主要在激光等方面,它们的理论基础是“量子光学”,于是,他断断续续地写一份《量子光学基础讲座》,在《云光技术》上分散发表。现他患有心脑血管病,治病时不写,探亲时不写,其他时间尽量写,预定有七讲,现在正写着第五讲。他说,今生能否写完,不去考虑,写多少,自己也学习多少,就是收获。只希望我国的光学工厂,不但保持生产传统的光机产品,还应逐渐将光电、激光应用于这些产品上,发展自主的高科技产品,使我国的光学事业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兰 天
    (作者系中大物理系39级校友)
    转载中大南京校友会《简讯》九、十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