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所以幸福 ——记数学系青年教师张小向

发布时间:2010-05-26发布者:浏览量:2148

字体:

 

    
      
        作为一个工科背景浓厚的大学,数学系在我校基础教学工作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系老师的付出和成绩有目共睹。今年3月,我校第十六届青年教师授课竞赛评选结果揭晓,数学系青年教师张小向获得二等奖(其中一等奖空缺)。学生口中的这位“朋友式老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在教学方面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 他还有什么样的愿望和梦想?

        当一名教师是我无悔的选择

         1977年,张小向出生在安徽枞阳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六个他排行老小,但是这并没有使他在生活上得到任何“优待”。他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穿的体体面面,直到高中阶段所用的书包还是母亲用装化肥的袋子缝的,以至于一次放学的路上被人当成了乞丐。最难过的还是吃不饱肚子,高考前一段时间他只能把白饭用开水泡开后放点盐巴作为每天的口粮。

        贫困的生活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反而培养了他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同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时也很调皮、贪玩、偶尔闯点小祸,但是学习非常刻苦,尤其是高考冲刺阶段,只要不睡觉手里就捧着一本书研究,因此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数学成绩尤为突出,他迷恋在数字和图形中寻找乐趣。

        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张小向几乎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师范类院校。在张小向心里,一直有一个朴素的愿望,那就是做一名人民教师。他不会忘记自己调皮捣蛋时老师给予的谆谆教诲;他不会忘记家里经济拮据时老师给予的慷慨资助;他也不会忘记自己成绩下滑时老师给予的耐心辅导…… 这点点滴滴使他从小就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无限的敬仰,梦想做一个像那些帮助过他的老师一样的人。

      人们都说天道酬勤,张小向最终如愿以偿被安徽师范大学录取,从而有了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第一个平台。本科毕业后他又被我校数学系破格录取为硕士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更加勤奋刻苦,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就顺利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并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又在陈建龙教授的指导下在职攻读了博士学位。

        教书就像种花

        张小向说自己留校任教以来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一来是因为东大教学条件好,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二来是因为东大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教起来很有成就感。他把自己比作东大这所花园里的种花人,花开的好就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种花人也就心情愉快。

        张小向个子不高,声音洪亮,有着一张娃娃脸,再加上衣着朴素,言谈举止朴实,因此常常被初次见面的人误认为是学生,或许是这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使他格外受学生们喜爱。去年学校组织网上评教,张小向老师得了94.44分,居全系第一。学生们评价张老师讲课很有激情、思路清晰、生动有趣。他教的线性代数内容很抽象,不少学生都觉得这门课与实际生活脱节严重,张老师就想了很多办法来调动同学们的热情和积极性,他把PPT做得更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结合现实举一些贴切的例子使课堂不再只是数字和推导。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张小向深知自身业务素质还有欠缺,为了提高业务水平,他平时刻苦钻研,是全系唯一一个将课后所有习题做完一遍的老师,他也虚心向身边的同事学习,特别是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除了在授课方面下功夫以外,他每年还面向全校做一些公共讲座,讲授线性代数的历史和学习方法,晚间也会抽空到自习教室为学生答疑。他还很注意教学方式的革新,在多媒体教学方面是全系老师的典范,每天花大量时间制作教学课件。

        满腔热情的“编外”班主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留校任教以来,张小向曾获得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奖教金,并两次获得东南大学教学工作优秀二等奖,在我校第十二届和第十六届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中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二等奖。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三篇被SCI收录),教学研究论文2篇。他先后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目前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主编的《线性代数学习指导》和《线性代数电子课件》已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参加编写的“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几何与代数》也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张小向老师编写教材绝不是几本参考资料的重新整合,生搬硬凑,他和陈建龙教授合编的《线性代数学习指导》就很有特点。在每一个章节,他都会用一些诗句来概括本章所讲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比如在讲二次型时,他这样概括“对称矩阵二次型,相关理论总对应。是否合同有标准,惯性指数来判定。”而这些诗句都是张老师在平时的学习教学过程中自己总结出来的。

        除了教书、科研之外,他还担任数学系的科研秘书,承担不少的行政工作,他认真负责,得到了领导同事的一致好评。由于年轻教师对申请基金项目不太了解,因此积极性不是很高,张小向就挨个打电话鼓励他们申请,他对递交的申请都认真审核,然后将需要改动的地方和自己的看法告知申请人,最后还会把这些材料送给系里的博导审核一遍才会递交学校科技处。

        张小向工作很忙,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到晚上十点多才骑着电动车往家赶。因此他一直遗憾没有时间和精力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看到有些新生对大学生活迷茫他会很着急,看到有的学生不知道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他觉得可惜。他坦言很想把自己过去的经历讲给刚入大学的新生;他想更好地帮助那些在思想上、经济上面临困难的学生;他想让学生意识到现在的学习环境有多好;他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以东大为新的起点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可惜,他只能利用课间时间见缝插针地“唠叨”几句。吴健雄学院07级的学生大都记得张老师一次课间播放的一部“教育片”:一个毕业了的川大学子结合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给学弟学妹的一些忠告和建议。这个片子是张老师自己找来的,他经常会想出类似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里话,他觉得这种教育方式更容易使学生信服,更有说服力。他还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到学生宿舍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尽管他不是辅导员也不是班主任,但是他说自己愿意尽最大努力去帮助这些孩子们,他教过的学生也称他为“朋友式的老师”。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张小向在工作、经济、生活中都面临不小的压力。但是他从不抱怨,也不悲观,他总是拿过去吃不饱肚子的日子和现在对比,怀着感恩的心面对生活。张小向从不隐瞒自己小时候因为贫穷所遭受的种种磨难,他认为这是自己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他总说一路走来有太多的人给予了他帮助和关怀,父母、乡邻、老师、同学、甚至是陌路人都在成长的道路上给予的无私帮助,因此他觉得自己很幸福,而这种幸福感最终化为责任感。“仰慕先贤思传承,愿以从教谢师恩。深知任重道修远,且润春雷细无声”,正如他的诗句所说,他想把自己获得到的知识和关爱在工作和生活中与别人分享,并通过这种接力表达对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恩。(吕 沛)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