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诺奖大师为东大庆生

发布时间:2012-06-03发布者:陆海浏览量:5177

字体:
 
http://www.youth.cn  2012-06-03  中国青年网

核心提示】1936年出生,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出生,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宋峤 摄

(Sir James A.Mirrlees)

  1936年出生于苏格兰,1963年获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在33岁时被正式聘任为牛津大学教授。自2002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由于他在信息经济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詹姆斯·莫里斯爵士于1996年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 张斌 摄

(Prof. Edward C.Prescott)

  194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1967年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的研究为宏观商业周期分析奠定了微观经济学基础。200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被称为“新商业周期理论之父”。张斌 摄

(Prof.Edmund S.Phelps)

  1933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1959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对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研究所作出的贡献,于2006年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张斌 摄

  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不过也因此一定要原谅别人的错误。”如果你知道他所做的实验当初都是在一片反对和质疑声中艰难前行,可能你会更加理解这些真知灼见。昨天,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东南大学礼堂作了一场“我所经历的实验物理”,讲述了多年来他所主持的重大实验及体会。扬子晚报记者 张琳

  “科学就是多数服从少数”

  丁肇中东大讲述人生中的几个实验

  博士刚毕业,就挑战世界级专家

  1965年,29岁的丁肇中刚拿到博士学位,他却想要改变前人的结论去测量电子的半径。“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著名的教授们和多年专门从事这种实验的专家们用很多年的时间,做实验证明,量子电动力学是错误的,电子是有体积的,他们的结果受到物理学界的认可和重视。而我决定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电子的半径。那个时候的我没有任何经验,所以没有人相信我能做出这样的实验,也没有人支持我。我决定放弃在美国大学的前途,到德国新建的加速器用不同的方法重做实验。”八个月以后,他的实验证明量子电动力学是正确的: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它的半径是小于10的负14次方厘米。“所以我的第一点体会: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我没有做实验以前,都是世界级的专家在做这个实验。”丁肇中的话赢得台下一片掌声。不过这才是开始,更艰辛的实验还在后面。

  100亿个雨滴中找出一个红色的

  “在1974年以前,物理界认为,所有的粒子是由三种夸克所组成。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宇宙中只有三种夸克?为了寻找新的夸克,我决定建立一个高灵敏度探测器。在90年代初,我设计了这个实验,实验要求的精确度是极高的,相当于在南京下雨时,每秒钟有100亿个雨滴,如果有一个雨滴是红色的,我们要从这100亿个里找出来。这个实验不受物理学界欢迎,被世界上每个实验室所拒绝,直到1972年才被美国的布鲁凯文实验室接受。但两年以后,我们果然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它的寿命比已知的粒子长一万倍。它的重要性类似我们发现江苏一个偏僻的村子里面所有的人都是百万岁左右,这就表示这个村子里的人是和普通人完全不一样的。这种新粒子的发现,证明了宇宙中有新的物质存在,它们是由新的夸克组成的,我们把它命名为J粒子。”

  也因为J粒子的发现,丁肇中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不要惧怕困难,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同时,也因此要原谅大多数人的错误。”这是丁肇中的第二点体会。

  没有人知道谁第二个发现相对论

  “从发射塔上下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全身都是冷的,因为紧张。”丁肇中说到的第五个实验就是去年5月阿尔法磁谱仪搭乘“奋进号”上天进入国际空间站,开展AMS实验,目标是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从去年5月19日至今,已经收集到170亿个宇宙数据,大大高于过去100年收集的总和,未来20年,将收集到3000亿个数据,这可以帮助我们触到宇宙的边缘。”这其中也有东南大学的参与,“东大目前正承担了170亿的数据分析的重要任务,包括计算、原始数据的备份与重建等。”

  这个实验是丁肇中认为难度最大的,发现J粒子他只花了两年,而这个项目却让他的团队努力了17年,充满了非议和波折。“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丁肇中说,“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具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没有人知道谁是第二个发现相对论的。”

  现场互动

  “还好你们没把我小学成绩单带来”

  “丁爷爷,我们是南昌路小学的小学生,是您的校友。”讲座结束到了提问时间却传来一句稚嫩的童声,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原来丁肇中在1947年—1948年间曾经在南昌路小学就读。话音刚落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大方地走上了讲台。“丁爷爷,这是我自己制作的小孔成像仪,送给您。”女生送的则是手工制作的木头“小乐器”,有8个空气管,小姑娘还即兴用乐器吹了首歌,丁肇中饶有趣味地听着,听完说,“非常感谢你们今天来,还好没把我小学的成绩单带来。”全场一片笑声。丁肇中曾说过,自己在小学时成绩并不好,很贪玩,常跑到夫子庙去玩。

  “好奇心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

  “上次我来东大讲座,提问的绝大多数都是男生哦。”提问开场前,丁肇中幽默地先来了这么一句,结果还真“刺激”了在场的女生,6个问题中有两个是女生问的。一位女生问道:听说中国要撤销科技部,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将更关注应用科学,而不是基础科学,对此您怎么看?丁肇中立即答道,“我没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丁肇中认为,支持基础研究是为不断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人的好奇心特别重要,我认为这也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有了好奇心,研究才可以不断向前。”

  一所好的大学,必须成为发明创造的摇篮,始终走在科技创新前沿”、“一所好大学的标准,取决于其师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数量”……昨天,三位诺贝尔奖经济学大师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德·菲尔普斯教授、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爵士、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爱德华·普雷斯科特教授,共同揭开了东南大学110周年校庆的大型学术论坛序幕。此外,还有一位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昨日也作了一场讲座(相关内容昨日本报已有报道)。 扬子晚报记者马燕

  “抓住机会让学生心生好奇”

  三位诺奖经济学大师纵论大学使命

  教授要始终处于所在行业前沿

  27岁就获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33岁被聘牛津大学教授的詹姆斯·莫里斯爵士坦言,他自己常常有这样的迷茫:“到底大学的功能应怎样被赋予?是培养工程师还是理论师?”思考再三,他最终的结论是大学应该明确成为发明创造的摇篮,成为新点子、原创性的集散地。

  “社会需要专业的高精尖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应从大学走出来。因为这些创造力和原创性,都是这些学科进行发展的原因。高校的创造力,也是整个社会创新的原动力。”詹姆斯·莫里斯爵士认为,大学怎么为产业和社会递送优秀的创造力,把创造力更广泛地延展开来,对社会来说最重要。

  “创新对大学而言,就是动手做、探索,去做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大学的教授,要始终处于他们所在行业的前沿,前沿到“有时他们所研究的问题还不知道答案,并鼓励学生走到不确定的问题的前沿,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詹姆斯·莫里斯爵士认为,好大学就是要鼓励学生不断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从问题中判断有没有继续研究的价值,从而实现大学的使命不断发掘创造新的知识体系。

  詹姆斯·莫里斯爵士认为,在大学里,对已知的教育和对未知的探索同样重要。并且由于人类发明创造的重要来源就是人本身的好奇和成就感,因此“大学时期要抓住机会,让学生的好奇心、发明创造在这里生根发芽。”

  创造是“无中生有”的艰难过程

  他还以自己为例,谈了何谓“创造”,以及创造这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如何产生“当你选择非常想去一个同类更出挑的大学的时,人们说你一定能做出一些原创性的工作。其实没这么简单。”詹姆斯·莫里斯爵士介绍,原创性工作实际需要做很多实验室的工作。比如DNA分解研究“结果是震惊全世界的,但是我知道这里面的艰辛。”

  他指出,创造本身是一种“无中生有”,因此过程非常艰难。这其中两个要素很必要:首先,“人们内心要能够相信,我们能够做到。”其次,“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啃讲义”。他介绍,在一所好大学,创新就是建立在对材料的理解和对信息知识的获取过程上。

  因此,一个好大学就要鼓励学生提出好问题,高质量问题。以牛津为例,以学生的问题对应学科的学分。“学生要获得高分,必须沉到学科的底下去,提出各种高质量问题。”好学校就是要引导学生发问,而不是背诵。“保持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是我们一定要去做的事。”

  詹姆斯·莫里斯爵士还认为,在当今时代,问题的解决方式已超越一己之力,要解决艰难的有价值的问题,必须引入讨论机制,使用激励方式,来保证创新的持续性原动力。

  激励方式,一个是用钱这种经济杠杆,一种是引入竞争的模式。比如一旦有人第一个得到问题的结果,他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奖励。“这会让学生勇于争先,想在同伴之前获得解决方案。”

  现场互动

  中国大学何时具有世界性吸引力?

  时间积淀精华,110周年彰显无形资本

  问:中国大学如何具有世界性吸引力?

  詹姆斯·莫里斯爵士答:中国本身教育制度也有优势,比如高考。中国大学具有世界性竞争力,我的建议是用时间去慢慢沉淀高校的精华。比如东南大学110周年的历史,已经是一种无形的资本,未来高校的竞争力,人力资本方面将是重要因素。

  问:南京刚推出了1亿元的专项资金,吸引海外人才。请问您有什么建议留住人才?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教授答:首先是提供一个好的居住环境,提供安全的食品、配套设施齐全。去年我去过深圳,他们看起来很成功,有很多融合的点子,并且创新实践,大家讨论氛围很浓。

  詹姆斯·莫里斯爵士答:南京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城市。我建议人才最好能与大学一起培养,一起对学科带头人进行招募。还可以借鉴国际一流金融公司的做法,在签合同的时候既给予高薪,又注意后期配套吸引人,留住人。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