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20年,那些消失了的南京地标

发布时间:2012-11-16发布者:许启彬浏览量:570

字体:

2012-11-16 金陵晚报(第AⅡ29版)  

 

    从1992年到2012年,这20年间,随着南京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新的地标建筑,成为南京人的骄傲。但是,如胜利电影院、曙光电影院、下关码头等等这些曾在南京红极一时的老地标建筑,也难逃历史岁月的磨砺,或者蓦然消失,或者走向衰败。

 

   金陵晚报记者 孙梅欣 报道

 

       拆迁:很多老电影院被废弃

       很多老南京人都有过花25分钱,在大华排队买票看电影的经历。不论是民国期间建造的大华电影院、胜利电影院、解放电影院等,还是1949年后建起的和平电影院、曙光电影院,在南京都曾是盛极一时的地标建筑。电影院前排长队的场景比比皆是,能在胜利电影院看场电影,再去对面福昌饭店吃一份冰激凌,更曾是南京人最大的享受。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影院逐渐破旧,放映设备也难以适应新的片源。由于很多影院都处在繁华地段,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改造,很多老电影院都被拆除或废弃。现在还在使用当中的仅有和平电影院、工人影院及秦淮剧院几家。胜利电影院、曙光电影院都先后被拆除。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黄伟康老教授对南京老建筑还是有较深的感情。他说,南京有不少民国时代的建筑,但有的遭遇了被拆除的命运。“现在有些老建筑已被列入保护名单,像大华电影院就成了文物保护单位,正在进行修缮改造。中山北路上的不少民国建筑,也已进行妥善保护。”

       衰落:老建筑功能改变而被忽略

       城市的发展和更新必然会带来建筑的更替,地标建筑更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换:“有些建筑是被拆除了,有些建筑虽然保留了下来,但是功能已经变换,就不再被人们当做城市的地标建筑了。”

       黄伟康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中山北路上的民国时代的外交部大楼,精美的设计和优美的环境,过去是南京的地标建筑。但现在建筑性质变了,环境也变了,很多新南京人也不知道它了。”

       类似这样的建筑,还有中山码头。建于1928年的中山码头,曾经是连接长江两岸的重要水路交通枢纽。不过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下关码头的功能被迅速减弱。码头虽然被保留了下来,但也走向衰败,如今变得破败不堪。

       变迁:金钥匙迁走迎来“孙中山”

       说到南京地标,新街口必然是不可忽略的地方,大圆盘中心的孙中山先生铜像,更是南京最重要的地标之一。不过肯定有不少南京人都记得,新街口的大圆盘中心的中山先生铜像,几经周转。

       1989年曾摆上以三个钥匙夹着一个圆球的金色雕塑。这个金钥匙雕塑,是1989年南京州府为40年国庆准备的。三把钥匙的寓意是分别代表“科学、民主、法制”,打开现代化的大门。

       不过,随着人们希望孙中山铜像回归的呼声越来越高,1996年,市政府又重塑了中山先生雕像。虽然在修建南京地铁时,孙中山铜像一度被移走,不过现在已经回到新街口,成为人们来南京必看的地标之一。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