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现代快报】寻找大工业时代的印记 华能:东大校友丁辉“三班倒”,每天爬70米高的锅炉巡回检查

2013-09-02914发布者:许启彬

分享到:

2013-09-02 现代快报(第A26版)

        华能

  建厂时间:1992年 关键词:青春 奋斗

  “三班倒”,每天爬70米高的锅炉巡回检查

  1992年,作为东南大学管理专业的高材生,22岁的丁辉被分配到了刚刚建成的华能电厂(华能国际(600011,股吧)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电厂)。丁辉分在运行班,这是电厂的重要部门。1994年,厂里从俄罗斯引进了两台超临界压力燃煤机,运行班的任务就是巡回检查,保障设备(锅炉)正常地运转。

  “那时是大夜班,三班倒,12点上班,上8个小时,歇16个小时,然后再上班。厂里是半军事化的管理,长白班靠吹军号,运行班就靠自己的闹钟了,每天还要开班前会。”

  跟着丁辉走进厂房,才切身体会到了他当年工作的艰辛。偌大的厂房里,机器林立,大工业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发电的原理是锅炉的蒸汽推动汽轮机,继而叶片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我们要巡回检查的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锅炉辅助设备,锅炉是看不见的。”

  这些设备非常高大,抬头仰望也望不穿。乘坐工业电梯到达6楼,置身炉顶才知道设备竟有70米高,相当于20多层的高楼,“这里也是整个大厂的制高点。”

  到了楼顶,丁辉习惯性地走向挂着“巡检签到本”的地方,“当年就是这样,每一个小时巡检完一次就上来签到。”可是当时,他是不能乘坐电梯的,必须根据设备的摆放位置一层层爬上来,因为任何一个设备都不能放过检查。

  每次巡查结束登上炉顶,对丁辉来说,也是一次短暂的休息。绵延的长江就在电厂东侧,“那时候,夜晚看见长江沿岸的灯火心里特别自豪,这里是南京最重要的电源点。

  时隔20余年,随着自动化程度提高,运行班需要的人力大大减少,“电厂也从当初的1000多人变成了如今的400多人。电厂虽然老了,但它的生命一直在延续着,还在为南京保障用电做着自己的贡献。”

  西厂门街、太子山,那些年的记忆

  丁辉说,他们的青春消耗在了大厂。“大厂,江北,污染,边缘,长江大桥桥北这一头再更远一点,两点一线,每天重复的枯燥生活……”丁辉说,单身宿舍里四人一间的集体生活非常简单。“早上8点下了大夜班,一觉睡到下午2点,没有地方可以吃饭,就骑车去西厂门菜场吃一碗鸡蛋面,这种味道到现在还一直怀念。”

  如今一片落寞的西厂门街,是昔日最繁华的美食一条街。“那些年,我们一起骑车经过的街道,后座上长发飘飘,驾车的人不知疲倦;那些年,我们一起看过的街头录像,西厂门和旺角,似乎很近;那些年,我们一起在电影院坐着,却不是很清楚银幕上放着什么;那些年,我们在太子山下划船,没有玄武湖大,心里却很欢喜……”

  生活在大厂21年,南京市区对丁辉而言非常遥远,“我的天地就在大厂,我永远都是大厂人。”

  除了逝去,对丁辉来说,更重要的是留存。穿行在厂房中时,他提高嗓音,压过汽轮机运转的轰鸣声,掷地有声地说:“冰冷的钢铁躯壳下,有一种可以传承的情怀。”

  当年跟他一起战斗的运行班的老弟兄,现在他们还是感情最深的人。“谁跟你一起消耗了青春,谁就是你最珍惜和难忘的人。人在一起不叫团队,心在一起才叫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