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网】“开学经济”面面观

2013-09-03210发布者:许启彬

分享到:

 2013-09-03 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网

 

 

新华社记者凌军辉

 

开学了。记者连日走访南京一些商场和高校,发现:相当一部分新生开学消费超万元,一些商家把业务拓展到校园。

 

专家认为,高校应加强校园管理,家长对孩子要加强引导,提倡理性消费。

 

交得起学费,买不起装备

 

记者近日走访南京珠江路上的各大电子产品卖场发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挑选数码产品,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相机等受青睐。今年上大一的安徽小伙程诚告诉记者,笔记本电脑和iphon手机是“标配”,预算在1万元左右。“大家都有,你要是没有,怎么好意思去报到?!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专业的大一学生李晓辉告诉记者,手机和笔记本只是“标配”,他身边有同学买了上万元的单反相机,有的还买了一万多元的手表。“我没有刻意要求父母买这些,但是如果别人都有,这些自然就成了必需品。”

 

南京某卖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天来买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的大学生特别多”。

 

在它隔壁的一家手机卖场,销售情况同样火爆。销售人员说,由于开学经济带动,每年的8月和9月是手机销售的旺季。针对大学新生,他们推出特别优惠,凭学生证享受八五折优惠。“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七八十部手机,一些热门的手机型号卖断货了。”

 

一些商场借机大搞降价促销。在新街口的一家商场里,记者看到一些专柜前挂着“心系学子,折扣让利”“凭个人学生证,全场再减200元”等广告标语。

 

不断攀升的开学消费令一些家长直呼“吃不消”。大学新生家长姚先生说,儿子今年读大一,学费和住宿费要6000多元,手机和电脑花了近1万,加上生活费、交通费等,光开个学就要花近2万元,相当于他好几个月的工资。

 

新生报到,商家“尾随”

 

记者走访南京一些高校开学首日发现,新生进校门,商家尾随而来。除了各大电信运营商、银行等在报名点边一字排开。

 

在南京大学新生报到现场,记者看到:办理银行卡、信用卡的摊位前人头攒动。大一学生凭学生证就可申请一张透支额度为1000元至2000元的信用卡,现场办卡还有钥匙扣、水杯等礼物相送。

 

南京大学商学院的大一新生小李告诉记者,本来不打算办信用卡的,但“听说每年只要消费6次,不管每次金额多少,就可以免年费,感觉蛮划算的。”

 

东南大学大一新生报到当日,记者进入校园,手机很快就收到两条运营商发来的促销短信:“新同学你好:中国移动校园信息卡,大网络有大优惠,快来体验吧”“超大屏3G手机0元得,上网低至1/小时”。询问工作人员后得知,原来移动公司把应急通信车开进了校园,区域内手机用户全覆盖。

 

记者看到,各大通信运营商的促销摊位一字排开,工作人员努力向新生推销手机卡和套餐业务。记者询问发现,多数促销人员是大二、大三学生,被商家以每天150元的价格雇佣。

 

东南大学文学院的大一新生李静妍告诉记者,这几天,已经有三位学姐来宿舍推销电话卡、信用卡等业务。“由于是师姐推荐,而且优惠力度还挺大,我也办了一张南京的电话卡。”

 

在一些高校新生报到现场,记者还看到了一些旅行社的临时报名点。一家旅行社工作人员说,如今一家人送孩子上大学的现象突出,庞大的亲友团是他们的目标客户。从现场报名看,南京当地的旅游线路很受欢迎。

 

东南大学的新生家长杨修平说,看到校园里有信用卡促销活动,感到很担心。“孩子刚踏入大学,还没有形成理性消费观念,办了信用卡后,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坏习惯该怎么办?!

 

 

专家呼吁:理性消费

 

一些专家认为,大学生群体尚未经济独立,开学消费盲目攀比令人担忧。一方面,家长要加强引导,提倡节俭、理性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应加强校园管理,防止浓重的商业味冲淡迎新的本来意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是每个家庭的自由选择,但对大学生来说,消费要区分合理与否。作为家长,有责任教育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财富观,培养其节俭、自立的意识。当然,大学生消费的逐年趋高,有着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等因素,但是,购物追逐高档时尚、恋爱支出过度等现象在大学校园普遍存在,这种虚荣攀比的消费心理必须引起警惕。

 

南京邮电大学的徐欣老师认为,如果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无限制地去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甚至助长孩子的奢侈消费,极有可能让孩子养成不正常的财富观和价值观。“不论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家长和学校都应该向孩子灌输正确的财富观,贫困家庭的孩子不自卑,富裕家庭的孩子不炫富,让自强自立成为大学生的共同追求。”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说,“迎新是大学接待新生并提供服务和教育的一个过程,新生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需要调适。但由于利益驱动,新生成为诸多商家眼中的'唐僧肉’,其背后是学校与商家的利益同盟。”

 

吴亦明认为,虽然有些高校引进商家的出发点是为即将走入大学校园的学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但高校毕竟是非营业场所,应做好管理、审核工作,限定商业活动的时间和范围,切实维护学生利益。如果受利益驱动盯着学生的钱包不放,甚至充当某些企业的“敲门砖”,则与大学的地位和作用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