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腾讯教育】刘波:高校意见领袖应用新媒体的必要性

2013-11-16112发布者:许启彬

分享到:

2013-11-16 腾讯教育

11月14日-16日,“2013全国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在江苏南京举行。教育部、团中央相关负责人,新媒体领域专家,各高校领导、党宣团委负责人、新闻学院院长及高校微博运营人员等两百余人将汇聚一堂,共同围绕“‘微时代’的高校声誉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进行交流探讨。以下为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波主旨演讲内容。

 

 

刘波:高校意见领袖应用新媒体的必要性

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

        主持人:刚才几位老师都提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是我们做好学校新媒体建设运营工作非常关键的点,今天确实有些学校领导是非常重视学校的新媒体工作,也有几位学校的书记来到了我们活动的现场,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有请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波教授为我们做主旨发言,有请。

       刘波:谢谢各位,我统计了一下,我今天已经是第四次还是第五次到这个台上了,欢迎辞以后有两到三次颁奖,然后主办方让我做一个主旨发言,出的题目是高校领导如何对待新媒体。上午沈阳老师说微信微博有原住民、移民、难民,我估计属于从难民往移民移动的状态,我的微信或者微博的使用的导师是我高中的女儿以及我的学生,跟肖书记比,我还是本着敬业的精神对待,我们有一个团队,我们团委他们帮我经营一些东西。今天下午跟大家分享,我说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我们现在对待新媒体有什么样的认识,现在高等教育从职能看,从使命看,从高等教育诞生以来,他的功能和职能都是在不断完善,从最早的时候,从教会到大学,提炼为人才培养的职能,之后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又有科学研究,到美国的时候,他认为社会服务,大学应该走向社会,走出象牙塔,科学研究作为他的职能。之后胡锦涛同志在清华一百年校庆的时候提出文化传承和创新也应该是大学的职能,大学职能在不断的演变,这个演变一定是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而来的,最早是培养绅士,然后是研究,研究社会和自然,研究人本身,然后又是为社会服务,到现在中国的大学代表提出来,要进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等,不断的丰富职能。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大学作为知识的阵地或者战场,或者他垄断的地位在逐渐的下降,电视刚出来的时候,就有人说大学要关门了,网络出来的时候,也有人这样预测。大家看到在信息洪灾,包括现在阅读量大量增加的时候,现在每天的信息是怎么选择和判断的过程,包括学习,我们现在传统的课堂质量一定是在下降,早上的时候,有人在上面说,上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关手机,但是腾讯说把手机开着,不断的进行互动。这些方式都在冲击着传统的课堂。现在我们到欧美一些大学看,他们已经改造传统的教室,不是一个讲台,是分为几组,里面有设备,不断的互动。传统的课堂方式被冲击。现在麻省有很多一流大学把公开课放到网上,对我们老师是非常大的挑战,真的会改变我们所有的一切。大学传授知识的功能肯定是在下降的。但是他依然还是这么欣欣向荣,这么多年轻人向往大学,一定是他的文化功能在起作用。这里是一个一群年轻人的梦工厂,是一群年轻人在这儿互相碰撞,寻找友情,享受爱情的地方。上午有人说这是最大的梦群体,我们这里不管出身怎么样,现在这样的社会,唯一在大学里面,最穷的孩子可以跟最富的人在一起。这是大学提供给我们的一个文化功能。这样的文化功能既是一个知识的高地,更是文化和创新的高地。

         这是高等教育的职能和使命,一定顺应时代的变化,包括技术的演变,包括世界观、价值观的演变。

        第二个前提,在后于时代我们怎么看待学生,上午肖书记说现在是学生反哺老师的时代,我很认同。传统时代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现在中年和老年是被嘲笑和抛弃的一代人,后时代是年轻人的时代,他们用技术,用他们超前的思维,用传统老人听不懂的话告诉你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我们怎么看待学生?怎么定位老师,我在学校里面说最吸引学生的一句话,到东南大学我们怎么看待学生,我们从来把学生看作我们前进的动力,看成我们灵感的来源,看成我们合作的伙伴,这个话高中生特别喜欢听,他觉得到这儿老师把我当伙伴当灵感,当动力,很好。什么样的学生观是我们对待学生态度的表现。这时候我们面对教育的时候,不是老师对学生简单的灌输,或者引导,或者塑造,而应该是共为主体,共同开发和面对这个世界。

        在这样的教育主题论的观点下,老师怎么定位,老师一定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像我刚才说,知识传授功能在下降,但是知识思维是不可替代的,还有人生阅历,怎么把点上的东西连成整体,让他看到整体,怎么把碎片化、微时代、浅阅读时代,蒙在世界本质上的迷雾扫开,这是老师的作用和功能,他们可以用自己的人生阅历、知识体系建立起来的帮助年轻人。我们有家长开放日,有家长给我们写信,他们说,你们很好,尊重学生,给他们鼓励,给他们成长的沃土,但是他说,请你们记住,他们毕竟还年轻,必要的引导还是非常重要的。把你们更多的人生经验,甚至你们经历的苦难告诉他们,这是必要的。我们说,我们现在教育观点是两种,一个是怎么顺应天性,美国的教育观,怎么顺应天性,怎么最大程度的帮助他们天性里面的那一点,传统中国是预设一个完美的人格,我们用这个人格塑造人,这两种都太极端,需要综合一下,我们传统的中庸的智慧,不走极端,以这样的面对教育,既要尊重学生天性,他的创造性,他的爱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确立什么样的学生观,有这样的态度,我们就面临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带来的新挑战,会有更大的底气。在这样的新挑战面前,我们看到的是全球全体的青年人在不同的时区,对同样一个事物会发生更多的观点和看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青年眼界还不够宽,我们多次到国外大学访问,每次去都会找一些当地比较优秀的年轻人,跟他们谈一谈,包括到台湾也是,我们体会很深的是,特别是牛津的学生,他们的历史和世界意识非常强,我们谈到中国,他们会讲历史,从很终极关怀的心态谈人来的未来,这个恰恰是我们自己在教育中应该弘扬的。我们应该给学生看到世界的精采,看自己人生达到多大的高度,应该是学了知识以后,既有一个崇高的心灵,也有一个容忍、宽容世俗社会现象的包容的情怀,这个才是我们应该面对这个时代的挑战。

        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作为大学,我们该怎么对待新媒体,我们反对他,或者排斥他,转过身不理,都不是科学的态度,但是热情的拥抱,和他融为一体,毫无原则的接纳也不可取,我们首先要确立一个理性的,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新媒体。我说对他们的话语体系和青春思维要跟上,包括一些青春片,对我自己来讲,不太愿意看,包括赵薇来拍电影,当时她和学校联系的时候,她是被几个学校赶出去,他们找到我,效果还挺好。这种青年人喜爱的东西,我想再用以前传统的排斥、反对,或者不理睬的态度都不好,我们应该回到一个理性积极的态度面对,也学会或者是借鉴欣赏尝试这些新的语言,当然这里面肖书记上午说,会让我们的语言贫乏化、庸俗化,你跟他交流的平等基础上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优雅的,这样才可以。如果一开始就推作了,他就不理你了,我们一起看更好的东西,更有尊严的东西。

        第二个,我们作为高校的领导,因为事物是辩证的,总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如果把消极扩大就是危机,如果一个危机来了,你挖掘放大积极一面,就会形成一个正能量,我们高校领导或者宣传部门,要做的就是怎么挖掘正能量,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流,这是必要的。早上我特别受启发,沈老师说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大爱和大新,我们原来一直说,大学非大楼也,大师也。现在在南京地区学生宿舍装空调都变成招生的条件。大楼是必要的,因为现在我们物质条件发达了。大楼,还有大师,当然要有大师,要有更好的老师,这些老师不仅仅在于他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智慧的引领,智慧的点醒是必要的。还有是大爱,沈老师上午还说了一个大美,就是品位,文化品位。我们是从南大门到大礼堂的主干道,现在不挂横幅,大家从南大门往这边拍照片很好看,以前有横幅,照片不好看。另外我还丰富了,有大新,就是创新,对新事物的宽容态度,和兼容并蓄的态度,这样的态度我们汲取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的,大爱大美的文化流。

        最后,我分管宣传工作,我和宣传部的同事也讨论过,高校的宣传部门,宣传思想部门在这个时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角色定位,我说我有三个想法,第一,大家要做理论先锋,虽然现在是浅阅读时代但是深厚的阅读,什么事情怎么来的,深刻的哲学思考是要的,如果你停留在比较浅层次不行。第二个,还应该做文化的使者,现在我们说中国梦提出来以后最凝聚人心的特点就是觉得他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更多的是把人内心的东西凝聚在一起,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如果我们还强调政治性很强的东西,没有人听,其实很多的教育都是可以在文化中实施的,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第三是做传播的能手,我们虽然是宣传部,但是要发挥传播的功能,传播是平等的,客观的,中性的,传播过程中,你蕴藏着自己的价值导向,这个面目是可爱的。如果说让我们高校领导面对新媒体,我们要有一个理性的、积极的,友好的,甚至是可爱一点的形象,示于媒体,和大家一起平等交流,共同探讨高等教育、人类发展、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强调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我们是一个共处共存共生,朝着共赢的方向努力的。这是我们中华传统智慧带给我们的思考,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智慧应该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就给大家分享这些感受,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