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江南时报】《知识界的抗争》专题回顾

2014-12-23372发布者:许启彬

分享到:

2014-12-23 江南时报(第A04版)






    辗转多方没有采访到欧阳道达后人

    近17000箱,上百万件文物……来自北京的国宝连同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南京博物院前身)等单位的馆藏珍品一起,分中南北三线在日军炮火下紧急西迁,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毛公鼎、翠玉白菜、玉石东坡肉等。在随后的10多年里,上百万件文物不停地在移动,穿越了大半个中国,没有一件丢失,没有太大毁坏,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

    在此行的采访过程中,最令记者扼腕的是没能采访到《故宫文物避寇记》作者欧阳道达的后人。 因为欧阳道达从始至终,一直参与了这批重量级文物的西迁、保护工作:为了保护存贮于上海的南迁文物,1934年成立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主任即为欧阳道达;后来文物西迁入川,分存于乐山、峨眉、巴县,其中保管文物最多的是乐山,有9331箱,乐山办事处主任还是欧阳道达;从抗战胜利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欧阳道达又负责南京分院的工作。

    没有采访到欧阳道达的后人,记者只能通过这位前辈人物留下的著作《故宫文物避寇记》,寻觅当年文物大迁移的历史印记。

    江南时报记者 程岚岚


    可惜没写让牛上船等细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余年风云变幻,很多人不知道的是,77年前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名校的前身——国立中央大学,曾经西迁过。

    中央大学师生一路走走停停,历经艰辛,经过数月奔波赶至重庆,躲过南京的那场惨绝人寰的杀戮。更令人为之动容的是,中央大学的几名牧场职工,用他们的遣散费作路费,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时约一年,行程数千公里,将学校未来得及运走的农学院畜牧场的鸡、鸭、鹅、兔等牲畜辗转赶运到重庆。

    中央大学西迁,不但保存了基本实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爱国热忱。中央大学的专家、教授和学者们,在抗战期间通过著书立说、传道授业、教生收徒,不仅推动了战时中国教育与学术的发展进步,而且壮大了随后的民主运动的力量和队伍。

    报道也有不少遗憾,由于时间仓促,“因搭运图书仪器及农学院乳牛,自上午起即牵牛上船,因牛不习惯走跳板,极为吃力费时,故整个下午均耗费在牛只上船这件事上”这样的细节,文章见报后才在文献中发现。江南时报记者 黄勇


    军医的举动让百姓不至于绝望


    周纪穆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鼓楼医院唯一一名在此工作的中国医生,他从1937年12月12日晚来到南京鼓楼医院,协助五名外籍医生救治难民和伤员,一共144天。

    作为一位幸存者,尘封了67年,直到2004年,周纪穆老人才向世人说出他是一位大屠杀幸存者的事,此前,他的爱人和孩子并不知晓。最终,他以回忆录《风雨九十载》的形式说出他亲历的历史。手稿完成后三个月,周老去世。

    在“南京保卫战”中能有这样的一群知识分子,在当时的环境下,的确很让人敬佩。记者深深地感到,屠城的战火中,正是因为这些闪耀着崇高人性光辉的人的存在,让百姓在绝境中不至于看不到一丝希望。

    江南时报记者 刘丹平


    冒死张贴禁止日军闯入布告令人敬仰


    提起南京大屠杀期间的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人们熟知的往往只是金陵大学副校长、美籍教授贝德士博士,德国友人拉贝等,而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工作人员陈嵘教授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采访中,我多方辗转,走访了陈嵘先生生前工作过的金陵中学档案馆、南京大学档案馆,联系上了陈嵘先生远在北京的孙子、孙女。然而,由于陈嵘先生生前极为低调,搜集资料相当困难。直到联系上陈嵘先生的侄孙——东南大学退休老教授陈綦法老人,通过陈綦法老人的讲述以及相关手稿,林业泰斗陈嵘这段战火中保护难民、办学救国的经历才得以浮现在记者眼前。

    当记者登门拜访陈綦法老人,请他讲述那段历史,陈老显得格外热情与激动。“这么多年,我们经常看到媒体报道拉贝当年收容了多少难民,可是如果没有陈嵘忍辱负重、冒死同日军交涉,说服日军少将张贴禁止日军闯入布告,怎么可能阻止大规模的日军进入难民区?”陈老说。

    日军入侵之际,中国有许许多多的爱国志士或者不畏牺牲奋起抗争,或者不愿为虎作伥而在沦陷区坚决拒绝同日军合作,都表现出可敬可佩的民族气概。而像陈嵘这样能在极为艰险的环境下不离不弃、忍辱负重,面对面地同日军交涉,灵活巧妙地应对难题,竭尽一切可能地保护难民、保护校产,也同样令后人万世敬仰!江南时报记者 许小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