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凤凰网江苏站】百里挑一:“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背后的故事

2015-09-071660发布者:吴婵

分享到:

2015-09-06  凤凰网江苏站


        8月末,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主办的2015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暨第4届亚洲建筑新人赛中国区选拔落下帷幕。经历了海选、初赛和决赛3个环节的评审后,从581份作品中票选出Top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林雨岚的作品《从茶到室-兜兜转转总是家》、清华大学钱漪远的作品《十三公寓加改建设计》、东南大学周星宇的作品《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计》。他们将代表中国的建筑学本科生征战在越南胡明志市举办的亚洲总决赛。



        图为“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开幕式现场


        作为全国最具开放性的本科低年级设计作业竞赛,“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针对所有学生零门槛报名。参与与否,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虽然竞赛具有民间性,但并没有因此降低了整个赛事的水准,决赛评委天团由全国赫赫有名的建筑界大师——刘家琨、葛明、单军、陈凌、黄居正组成。而他们的评语,在国内建筑教育领域也颇具导向性。

        当6月下旬报名系统正式公开后,仅一个月的报名时间吸引了大量投稿,组委会收到的设计作品不单来自建筑老八校,还有不少出自于非“985”、“211”的学生,这也是组委会希望看见的。

        “我们举办这样的活动,是想给学生们搭建一个与建筑大师对话的平台,开阔视野,了解最新行业动态。学建筑其实比较特殊,需要师傅带徒弟这样手把手的教,而实践经验又是目前学生们最为缺乏的。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全国的舞台上亮亮相,虽有可能得到的只是批评,这必定是进步的过程。”新人赛总负责人唐芃说。

        与前两届不同,今年首次采用网络海选的模式。同学们在官网上完成报名、投稿后,“匿名”参评。海选评委团由78位来自全国高校的建筑系教师组成,每个作品也将会随机经过3位不同的老师打分,取平均值。尽管工作强度很大,每一位老师在评阅后还是会很贴心的在备注栏里写下评语。

        8月初,一份根据分数高低筛选出Top100名单公布,入围学生带着他们的图纸和模型来到古都南京,挑战下一轮。



   图为入围Top100参赛者在搭建自己的模型


        >>来评吧“大叔”,我们准备好了

        参赛选手都很年轻,充满了阳光和朝气。在评委们步入决赛会场前,两位同学和凤凰江苏简单地聊起了自己的作品。

        设计前专程体验生活

        来自天津大学的连绪刚读完大一。为了更好的进行设计,她先去社区进行场地调研,实地待了一段时间。

        连绪说:“我的设计是有人情味的自由市场。市场旁边就是社区,不仅面向周围社区的居民,还安排了大学生做社会实践的地方。跟一般的集市相比,我的设计更能体现一种人文关怀。装置本身对从业者在市场中日常的生活提供了关怀。而且有业缘或地缘关系的从业者,可以对装置进行自由组合,创造可以让各种人群汇聚交流的公共空间。装置的可移动性也为场地的变化创造更多可能性。”

        这次南京之行,连绪收获很大。“通过这样的比赛,可以看到其他很多人的作品,看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概念,这很有意思。”连绪说。

        改签机票提前回来参赛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Inzhu Sydykova,是本次参赛中入围决赛的唯一一名外国人,她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叫尹珠。


        尹珠来自华南理工大学,也是大一的学生,在老师的推荐下前来参赛。她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周边的环境,在不破坏旁边所有树的情况下,按照等高线,跟周围融为一体。

        尹珠说:“有人说我的作品的外形像台风,有人说像中国太极中的阴阳鱼。我觉得有时候不用给别人介绍太多,就让别人自己看,他们会有自己的见解,有时候还能启发到我。原来还可以有这样的意思?我怎么没有想到。”

        当被问及设计最艰难的地方时,尹珠说:“最困难的是开始的时候,心里面很多想法,但是不知道该用哪种方案表达。而且我没有想到能进入决赛,当主办方通知我时,我正在哈萨克斯坦的家里,为了参加比赛我就改了机票提前过来了。

        尹珠表示,以后有类似的比赛她还会继续参加。学建筑设计的人不仅仅要上课学习知识,还应该多出来看看,跳出自己的圈子,与大家多交流。

        >>听建筑大师们说



        图为评委刘家琨在评审中与学生交流


        刘家琨:学生作品中的本能与自然让我感动

        有意思的是,经评委两轮评选,最终产生的Top3是分别来自东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女生。当三位93后的小姑娘捧着获奖大支票站在舞台中央时,似乎还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在评选时,我们完全不知道作品背后的设计者及学校,但没想到选出的Top3全是女孩。”评委团组长刘家琨说,“现在有越来越多女孩选择建筑行业,在建筑学初期女孩可能更为敏感,所做的设计更符合要求,因此也易于获奖。”的确,同时评选出的“新人奖”获得者也是女生占了大半边天。

        “但当这个行业进行到后半段的时候,其实仍旧男性居多,这可能跟女性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相关。只是成长早晚的问题,亦或许,厚积薄发。”他说。

        作为目前国内最当红的一线建筑师之一,刘家琨从事建筑设计多年,是“新学院派”的领军人物,但却一直很乐于当个文人。在他的事务所官网介绍中用“与自然共生”、“向民间智慧学习”、“致力于东方意蕴的当代建筑诠释”等富有人文气息的标签来阐述自己理念。

        “建筑设计,最应该关注的就是人,要通过细节的处理来表达人的诉求,人、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刘家琨说,“这次的Top3虽然类型不一样,处理的社会关系也不太一样,但扑面而来的人文关怀让我很感动。尤其是《从茶道室-兜兜转转总是家》那个作品,就是这么简单的两下,很本能、很自然。”

        进入复赛的Top100参赛作品,虽被他犀利的点评“潜力不够”“处理不深刻”“逻辑不足”“基本功不够”“想象太复杂”……但仍旧感叹这帮孩子比当年读书时的自己强太多了,“作品来自全国各大建筑院校,他们集中反映了当前建筑学子的优势与缺失,对教育与学习有很强的导向性。事实上,令我们觉得可喜的是,中国建筑教育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成果还是摆在这里的。”




       图为五位评审针对个别有争议的作品再评价


        葛明:新人赛对建筑教育发展具有反推力量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葛明在点评中一直都唱着“黑脸”。对学生的作品是真不满意吗?对此,葛明表示,并非如此,而是寄托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希望。

        “从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积累、资源扩大化的角度来看,学生作品总是在进步的,但如果因为这种自然增长的进步而就满足的话,对高校而言就乐观过早了。资源在增多,但随之要求我们的应当是更多样的方法、更清晰的思路,而不是说随着时代在发展,就想当然的认为提高了。”葛明说。

        在最终投票环节中,他首先对台下的学生强调,要扎实基本功、并富有想象力与批判力。“知识架构的搭建与盖房子是一个道理,类似于地基的‘基本功’首先要扎实,而作为专业人员,在承担一个项目时,不仅需关注建筑体本身还需在某些方面做出判断与引导,这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住宅楼之间的空隙是否是舒适的城市居住空间?能否创造出一个兼顾社区生活、城市空间、住宅空间的设计?在住宅私密性依旧保证的情况下,能否更加丰富住户的公众生活?葛明认为,这其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去思考。

        “‘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针对学生们而言,是非常实际的比赛项目。”葛明说,“从构思到图纸到模型到答辩表述,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在今年的决赛评选阶段,他有注意到,现在全国很多院校对模型的重视度远远超过以前,“从更多的要求图面,到现在对模型推敲方案、模型搭建的强调,这意味着建筑教育在应用领域的提高,而这也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必经之路。”

        “‘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创意大赛,参评的作品都是学生平时的作业,因此,这就对各高校从事建筑教育的老师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去出一个好的教案。”葛明解释道,如果教案不是很好,相应的学生出来参加竞赛得奖机会也会少,因此,但凡入选到总决赛的作品,它的教案是下功夫的。

        “这对教学是一种促进。坦率地说,竞赛一般是鼓励学生去多创新,不仅如此,新人赛还立足于整个建筑教育,希望能够改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因此,在目前国内我所了解到的竞赛中,它是非常独特的。”葛明说。



       图为参赛作品《从茶道室-兜兜转转总是家》的模型


        单军:未来建筑师,从带领团队的角度去培养自己

        接触到这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时,他也正好与其他几位评委分享着自己对Top3作品之一《从茶道室-兜兜转转总是家》的观后感,“这是一个原生态的设计,很感动人,特别是那片黄色的软纸板塑造出的麦田,甭管她怎么想,可贵的就是那种直接的本真。”

        单军一直以来都在思考所谓“之间的建筑”,他认为艺术性和功能性也属于这样一种“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也一度认为建筑师的成才年龄为40岁,但当评审完所有作品之后,他预判,将会更早。

        “‘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的整体水准较高,很多作品都具有着很强的操作性,中国建筑业的未来我是看得到希望的。”单军说。

        “这一波学生,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瞬间摄取。不像我们84年读大学那会,想参考一篇文献太难了,论文都是自己手写。”并且按照他的说法,中国正处在千年一遇的建筑实践大环境中,“建筑系的学生不敢说天才,只敢说天赋,因为需要一定的理解力,而这只能由实践赋予,而现在,我们并不缺乏这样的实践机会。”

        “我是个教书人,我特别希望后面的人比我们强,虽然我们也做设计,但做设计的目的是想让他们接触世界。”单军认为,“新人赛”是一个特别好的与大牌建筑师、建筑评论家、建筑学教授的交流平台,很欢迎学生前来“切磋”,而竞赛本身更是很好的教学补充。

        然而,单军也指出了学生们身上的普遍不足,比如领导力、表达能力。“建筑学是科学、艺术、人文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盖房子。在终评答辩时,同学们往往说不到重点,看上去很明白其实很糊涂,不具有说服力。老是拘泥于画图,这是不行的,要知道建筑师不是个人行为,是要带领一个团队的。”

        当被问及还会有兴趣再来担任“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评委时,单军笑言,“那我肯定呀,只要有这样的需要。虽然平时事情很多,但我也会把别的事情推掉来参评这种学生竞赛。”



        图为决赛答辩现场


        陈凌:琢磨人与城市的关系,会让设计事半功倍

        维思平建筑设计主设计师陈凌,一贯的鲜明观点和笃定语气总会将在场的人带入到“设计、城市、人”三者的辩证思考中。

        “年轻的学生开放思路,大胆发挥,值得肯定。但反馈给我的感觉是,似乎在学习过程中缺失了对人与城市联系的关注,导致所设计出的作品不能解决社会实际问题。”陈凌说,“很多模型只顾着把自己房子做得很漂亮,周边规划却不太去思考,更不考虑人与周边的关系。”

        建筑行业经过近10年快速发展,遇到了最棘手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化让城市被稀释,随着建筑面积的增加,人们住所愈加宽敞,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显然,我们的城市出现问题了,而且似乎变得积重难返,这比建筑设计本身的问题要大的多。”

        在陈凌眼中,成功的建筑一定是真正融入城市的,一定要关注人的需求。而当今中国城市的布局、设计、环境已让行走城市间成为一种“奢侈的幸福”。


        “从模型中看出同学们不太懂得城市及城市生活。我们所处的城市其实非常糟糕,尺度很大,到处跟摊大饼一样扩建开……而未来的理想城市与生存环境应当是建立网格街区和立体空间,得当分布公共和私密空间,赋予人的灵魂。因此懂得城市里的建筑该怎样设计,这其实比建造房子本身更重要。”陈凌说,“没有任何一个专业比建筑师更合适去研究这些事情,也只有建筑师最有能力去整合这些信息。”

        陈凌认为,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他们对城市理解的基本功。或许在告诉同学们房子怎样搭建之前先去解读设计与城市的关系,会事半功倍。

        “可惜的是,我们所处的环境无法正确培养对建筑生活环境的感知,越是正常的建筑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越不常见。比如,合适人步行尺度的街道越来越少,城市不够密集,功能不够混合……因此这部分知识只能靠学校去补足,或是像这样的专业交流。而也这正体现了‘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的意义——与同行业的小伙伴交流,与未曾谋面的老师沟通,互相观察别人的研究方向,倾听更多的声音,而不是闭门造车。”陈凌说。


        图为在评审间隙,同学们争相观看入围决赛的作品


        黄居正:20年后的建筑师告诉20岁的你,缺少了什么

        作为“东大•建筑新人赛”的常驻评委,《建筑师》杂志主编黄居正显然有点“东道主”的意味。《建筑师》杂志陪伴“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成长,已走过第三年。阅览过作品无数,黄居正对此坦言,本届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并不多。

        “虽然现在学生掌握的绘画表达手法,模型制作手段,以及空间操作能力比我们那时候强很多,但可能一些学校过分强调了参数化的介入,强调最后结果的生成,而导致设计只做了表面工作,只是一个形式。”黄居正说,“建筑最强调的当是空间与人的关系,因为它是给人使用的。在设计时,需经过对生活的观察后,探讨人与空间的各种可能性,理解功能的基础上再丰富空间,这样的设计才是有意味的。”

        除此之外,黄居正还看见一些作品图面的表达密度。“这个密度不是说要画满画面,而是要把你思考的密度带入进图面表达。比如,入选Top3的作品《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计》虽然在做这个方案时手法比较干练,是明显的优点,但缺点就在于思考的深度不够,想象的面也不够宽。表现在图面上就会是稀稀拉拉的。”

        “这也许与年龄相关,但更大的原因是不太善于观察生活。”黄居正说,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作品,显然反应了基本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普遍水平,可以判断出多数学生是缺少对生活的敏感度的。

        在评审中,黄居正虽然很亲切的会主动与学生“搭讪”,但学生们似乎都比较腼腆,不太善于“拉票”。“初评作品时,围观的孩子可能是这个方案的作者,但却也没上前和我们沟通,阐述自己的想法。缺乏主动表达的欲望,这也是中国学生的第二个普遍性弱点。”

        黄居正是国内著名的建筑评论家,对于“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他认为最大的意义在于给学生们一个“到外面看看”的窗口,看其他学校是怎样教学的,学生们怎么学习的,作品又是如何表达的。互相取长补短,激发更多的潜力。另外,被一线的职业建筑师点评是不可多得的,“20年后的他们告诉20岁的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你缺少了什么。”

        >>牵头人反思细节:人文情怀培养当被同等重视



        图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韩冬青


        流程正要进行到颁奖环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韩冬青拖着出差行李箱,从高铁站直接奔赴会场,作为“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的牵头人,他告诉凤凰江苏未来还会连续再办四届。

        “这个活动完完全全由学生自己来操持的,从组织到外联到布置场地,老师只做指点工作。开放的活动形式,轻松的氛围,让同学们有主人翁的意识,而不仅仅是交作品、评奖。结交朋友、听取评价、探索设计的优化方式,主动性学习是趋势。”韩冬青说。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发展到一个拐点上,建筑学科的发展在未来的数十年里也将面临重大转变。”韩冬青说,“从解决建筑人才严重不足,到对人才数量质量的并重。知识传授越发以学生自主创造为重心。”

        整场活动落幕后,韩冬青并没有着急庆祝,而是表达出了些许遗憾,虽然没有全程参加,但细心的他发现一些本坐在台下观看的同学,在颁奖环节陆续退场,“这表明他们对竞赛存有误解,对输赢对认识不正确。其实每个人都是赢者,短暂的胜利也并不代表永远会获胜。想要成就大事,就必须要有足够大的胸怀,尊重并懂得欣赏别人这很重要。”韩冬青说,“当然,这不是学生的错,说明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缺失,更在意学生专业上的成绩,而忽视了人文情怀的培养。值得反思!”(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