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南京日报】东大教授与“果蝇”为伍 寻找睡眠密码

2016-03-24830发布者:翟梦杰

分享到:

2016-03-24 【南京日报】第A09版


    偌大的办公室尽头是一间养了数万只果蝇的实验室,这么多年来,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回到国内,由于每天的工作就是与这些“家伙”打交道,东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韩俊海教授被同事们调侃为“果蝇教授”。8年前,从美国回来的他带领着“神经信号传递”课题组一直致力于神经环路方面的研究,希望通过这些果蝇,解开人类睡眠的“秘密”。 


    养了数万只果蝇,研究睡眠机制


    “果蝇虽然和苍蝇长得像,属于同一科,但和苍蝇有很大区别,尤其是不携带细菌。”韩俊海解释,这些不太受人待见的“小东西”是人类研究神经科学的“宝贝”。 


    他介绍,果蝇的生长周期短,属于低等生物,但它的睡眠特性和人类非常相似,比如每天固定时间入睡,睡基本固定的时间等,加上它的神经结构比较简单,容易解剖观察,研究出它的睡眠调控机制后,就可以推测出人的睡眠调控机制。 


    记者在他的实验室里看到,一排排果蝇培养箱整齐排列,每个培养箱里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大量果蝇管,每支培养管上都详细地标记着果蝇的品系。果蝇只有日常见到的苍蝇的1/5大小,模样十分可爱。 


    “越来越多人受到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等睡眠障碍的困扰。”韩俊海说,失眠的原因有生理的、病理的甚至是情绪的,如何从根本上找到失眠原因并通过调节来治疗是目前一项难题。 


    通过对果蝇神经结构的研究,他们目前不仅找到了一些调控睡眠的基因,还发现了一些促进睡眠的神经元和抑制睡眠的神经元。“这对进一步开发治疗睡眠障碍、嗜睡的药物提供了模型,使通过药物来解决人类的睡眠障碍困扰具有了可能性。”韩俊海说。 


    生命科学是真爱,遇到困难从未想过放弃 


    1999年本科毕业、2004年获博士学位、2008年美国博士后研究结束归国受聘东南大学,当年即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今年入选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年纪轻轻在科研上就取得这么多成绩,韩俊海说,这得益于自己对从事的科研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从高中起,我就一心想研究生命科学,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学习的生物化学。”韩俊海介绍。 


    2004年,韩俊海去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训练,所在的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位于美国东北部,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常常让人感觉随时都会冻起来。韩俊海每天早上7点多钟就出门,徒步到实验室,晚上很晚才回来。因为生物实验的连续性,有时候夜里一两点,他都得从家再赶到实验室,采集数据。 


    “科研的方向一定要是自己的兴趣所在。”韩俊海说,在美国学习期间,他接触到了很多基础研究方向的领先理念,学成之后,他回到了祖国,“要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回来发展国内的科研。” 


    不做不会表达的“老学究”,每周“逼”学生演讲 


    “要求严格”是韩俊海留给学生的深刻印象。“对于实验产生的数据,他要求必须把结果做得非常可靠,才能放在论文里面,模棱两可是绝对不能通过的。”去年9月刚投师韩教授门下的研一学生刘文华说。

 

    而据介绍,韩俊海在招研究生时也与众不同。“他不招只读硕士或只读博士的学生。”学生王晓介绍,因为生物医学的研究周期较长,往往两三年的时间很难会研究出什么成果,“韩老师是希望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做出点成绩,而不是止步于拿到文凭。” 


    “老学究”是很多人送给科研工作者的雅号,实则是对他们不擅表达、沟通的形象概括。 


    “其实,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学会和人很好地相处、表达是很重要的素养。”韩俊海介绍,现在的科研强调团队合作,如果一个科研工作者只会独自埋头做实验,不太可能出大的成果。而有的研究者虽然科研做得很好,但不会表达,不管是在国际学术交流大会上,还是面对社会公众,都不利于这个学科的发展。

 

    他把国外每周一次的“组会”搬到了现在的课题组,每个星期二的中午开会时,每位学生必须当众汇报科研进展和成果,“这样经常训练,表达能力自然会提高不少。不管是对为人处世还是科学研究,都会大有好处。”韩俊海说。 


    本报记者 谈洁 本报通讯员 王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