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光明日报】于情智交融中涵养“至善”情怀——东南大学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纪实

2016-04-21771发布者:翟梦杰

分享到:

2016-04-21 【光明日报】07版


  前不久,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同一宿舍6名女生全部保研进入国内外一流学府的消息在网上广为流传。6名“学霸”中2人保送东大建筑学院,2人保送同济大学,1人保送清华大学,1人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她们不仅成绩骄人,书法作品也曾赴日参展,设计作品更是多次获全国性大奖,在钢琴和素描等才艺方面也是可圈可点。


  为何东南大学的同一间宿舍尽出人才,是偶然还是必然?“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足为奇。”东南大学党委书记易红告诉记者,学校十分注重学生宿舍的文化建设,围绕“止于至善”的校训,很早就开始了探索具备“至善”情怀的“卓越性”教育。近日,记者走进东大,深入探访该校情智交融的育人之道。


传帮带的交谊


  “第一次远离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没有父母和朋友的陪伴,感情上一下子接受不了。”初入东南大学,来自上海的吕正音如是感慨。幸运的是,学生可以自选宿舍,与优秀的师姐共住一室,她们很快就融入了大学生活。


  在东南大学,学生是可以跨级同住的。“最牛女生宿舍”中的侯姝彧、蒋祎是2010级学生,吕正音、束芸、王孛丽、谢相怡是2011级学生。“第一次碰头,师姐给我们的‘见面礼’就是带我们参加学长们的学术研讨会。”谢相怡告诉记者,“当时我们刚刚进入建筑学院,相当于一个‘门外汉’,很多专业知识都不懂。但听完她们的研讨会,我们步入了建筑领域的学术殿堂。师姐们不仅指给了我们方向,也激励我们继续努力。”谢相怡说。讨论会后,侯姝彧、蒋祎与这四个师妹建立了交流群。迷茫的吕正音经过师姐的耐心指导,也下定了继续深造的决心。


  大学生宿舍是用来干什么的?在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看来,大学生宿舍不是单纯住宿的地方,它是一种情智的聚合。张广军告诉记者,东大的宿舍打破了年级和专业的间隔,大一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可能与大三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住在一起,他们虽然在学科交流方面有障碍,但只要适应了这种差异,就可能在思想的摩擦碰撞中“止于至善”。


南北文化的交流


  走入东南大学的学生公寓楼群,四栋宿舍楼围绕庭院向心而筑,独立的院落门厅、独特的庭院景观、宽敞的活动场地随即映入眼帘,俨然一座“四合院”。在这样的建筑布局下,生活在同一院落的宿舍不仅承载着生活、育人功能,也被赋予了文化交流的使命。


  建筑学院辅导员张琰告诉记者,这6个姑娘来自天南海北,性格各不相同。王孛丽跟谢相怡,一个精通钢琴和古筝,一个擅长拉二胡,性格如南方姑娘,文静恬淡。侯姝彧来自东北,热情爽朗,和蒋祎属于人缘很好的学生干部。“来自不同地域的6个人在一起,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总能给对方带去全新的视角和体验,这也对她们的全面发展有很好的促进效果。”张琰说。


  文化交流特别是不同地域间的交融,从来都是宿舍生活的重头戏。“以往学校会结合学生的地域来分配宿舍,尽量让一个地方的同学住在一起,但后来发现,这在要求学生有跨文化理解力的今天,反而产生了隔阂。”东南大学学生处处长孙莉玲表示,每到传统节日,学生宿舍楼内都会开展各类活动,由于南北文化节庆方式的差异,同宿舍的同学在共同庆祝的时候,也多了一次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


家风习俗的交融


  “每个学生来到东大不仅代表自己,也代表着其背后整个家庭的家风习俗。”孙莉玲告诉记者,东南大学每学年都会举办文明宿舍评比活动,通过文字、视频、歌曲等形式,分享宿舍里令人感动的细节和瞬间,把每个人身上好的习惯传递给其他同学。


  “大学之大,非只大楼之大谓,乃有大师、大爱之谓。”在张广军看来,大学精神对大爱的追求,正是立足于优良家风培育的人伦之爱,使其超越了血缘的限制。2015级土木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有一次食物中毒,半夜在宿舍呕吐不止,舍友们迅速联系了学校24小时配备的紧急车辆,将其送至附近医院洗胃,并轮流守夜直至其脱离危险。面对记者采访,舍友们的回答不约而同,“我们只是做了一件分内的事。”


  孙莉玲告诉记者,“四合院式的建筑设计遵循按院系为单位分配宿舍的原则,不仅有利于相同院系间同学的专业交流,也为不同院系的学生提供了富有人情味的生活空间,主题学园使传统的家风教育在宿舍拓展开来。”


  “‘最牛女生宿舍’在东大绝非个例,甚至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从这里可以管窥东大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的可取之处——情智交融中涵养‘至善’情怀,这与东大追求卓越、沉潜研究的精神品质相辅相成。”易红说。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