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新华日报】东大建筑学院青年教师葛文俊:以“南京盒子”构筑一个文化客厅

2016-09-05769发布者:翟梦杰

分享到:

2016-09-01 【新华日报】第16版





    一座由南京设计师打造的“南京—伦敦双城文化客厅”,将在9月伦敦设计节期间,现身伦敦市政厅广场的草坪上,实现南京与伦敦的跨文化对话。这个颇具创意精神的公共空间叫“魔墅”,它可用普通卡车运输、放在地上即可自动变形拓展,也被公众亲切地称为“南京盒子”。


    “南京盒子”的设计者、南京“80后”设计师葛文俊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现任教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同时也是堂朔科技的创始人。“一旦到达伦敦之后,这个盒子将在三分钟之内完成奇幻变身,从一个白色集装箱,像变形金刚一样自动扩展到原来3.3倍大,最终变成63平米的城市客厅,其中室内面积为40平米。”葛文俊介绍,内部空间里,两个桌子设计成时针和分针的样式,可以随意转动角度,与泰晤士河边的大本钟相得益彰。届时,来自南京的中国艺术家们,将在这个空间里表演即兴作画、抚琴、书法、水印木刻等中国传统文化项目,与世界各地的观众互动交流。当夜幕降临之后,城市客厅的四个立面将成为投影的幕布,上映各式各样的南京文化故事。


    现代的铝合金的外立面、神奇的电控收缩伸展装置、先进的零碳科技、完全无需基础的结构设计……启程前,“南京盒子”在南京玄武湖边进行了一次公众展示。在现场看到变形过程的观众,都被它散发出的理性气质所深深折服;但进入室内,在如此舒适的空间中欣赏玄武湖与明城墙的美景,来访者直呼“穿越了”!作为一位国际顶尖名校毕业的“80后”海归设计师,葛文俊不仅对于世界级的酷炫科技得心应手,对于老南京各项传统文化元素也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比如,魔墅的“V”字形屋顶流畅飞扬,形似飞燕,除了可以用来回收雨水之外,与南京老城南民居中的 “四水归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事实上,“南京盒子”属于葛文俊公司研发的一款叫Movilla“魔墅”的产品,这是一款具有世界领先科技的产品:“魔墅是世界第一个四方向拓展的营地式房车,拥有惊人的3.3倍拓展倍率,同时能够实现地板全平。它可用普通卡车运输,实现自动卸车;水电可实现自给自足;它无需地基,直接放置在土地上便可使用;由于可以移动,最大程度上合理使用空间资源。”聊到设计理念,葛文俊坦率地说,“人类具有生物和社会双重属性,我们对大自然的渴望如同叶公一样,既渴望它又惧怕它,希望住进自然却不愿放弃文明与科技带来的舒适。魔墅的设计,就可以实现工厂制造、紧凑运输和自动拓展,可以将最高的居住品质带到任何人迹罕至的地方。”


    设计的源泉,常常来自于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望。说起这个可移动建筑的概念,葛文俊笑称,这个灵感其实来自于自己一次旅游中的小发现。几年前他曾经去西藏纳木错湖旅游,那里风景壮美,但住宿条件非常不理想,一个房间价格高达一千多元。对此,旅店老板娘也很无辜:“一年只有三个月能营业,其他九个月都是空的呀!”


    怎么解决旅游景点淡季与旺季交替产生的酒店浪费问题?“如今,全世界的建筑师们都在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的建筑不仅在使用中节能减排,更要在建造中节约材料与能量;所以用更少的房子,让有限的资源物尽其用是我们的基本理念。”葛文俊工作室的墙上,记者注意到一系列旅游景点的淡旺季时间表格,设计团队正在进行研究论证。“比如林芝的春天和纳木错的夏天,林芝秋天和梅里雪山的冬天,正好形成错峰的旅游需求。”葛文俊提出了钟摆式运营的理念,哪个景点是旺季就把“魔墅”运去哪里。“况且‘魔墅’的环境效益优越,包括雨水收集、无基础设计可以实现土地的复耕性,以及有效利用有限资源,都是当前全人类所共同关心的话题。”


    伦敦设计节“南京周”期间,这座“南京盒子”会被放置在伦敦市政厅前的草坪上,面对泰晤士河,左手是伦敦市政厅,右手是著名的伦敦塔桥。“这一次,我们在伦敦‘反客为主’,邀请世界各国人民来南京的城市客厅里坐一坐。”葛文俊说,到达伦敦后,每逢整点,这座城市客厅将开始表演收缩和拓展的过程,有望成为城市一景。在葛文俊心目中,放在泰晤士河边的“魔墅”,与不远处可以打开闭合的伦敦塔桥,正好遥相呼应。同时,“魔墅”也是向 “高技派”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爵士设计的伦敦市政厅致敬。在葛文俊看来,魔墅体现了中国设计师对于技术和人性的热情拥抱,也是与“高技派”建筑大师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伦敦设计节是国际设计界一年一度的创意盛宴和风向标。很快,作为南京科技与文化创意成果的代表,葛文俊将带着“魔墅”走上伦敦设计节的宣讲现场,分享其所蕴含的传统与现代、环保与科技、技术与艺术共生融合的理念。来自南京的年轻人的想法,能否获得西方观众的认同?对此,葛文俊并不担忧:“魔墅来自于一个建筑师对自然美景的追逐,来自于挣脱地理和时间的束缚,来自于人性中对自由与本真的渴求,而我们人类心灵深处的东西往往是相通的。” 本报记者 顾星欣


原标题:以“南京盒子”构筑一个文化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