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是我的浪漫———记“长征五号”火箭首飞任务“01”指挥员、东南大学校友胡旭东

发布时间:2017-03-07发布者:李震浏览量:7048

字体:

2016年11月3日20:43,随着10秒钟的倒计时,中国第一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5号”在熊熊烈焰的托举下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在这项举世瞩目的火箭发射过程中,下达最后起飞指令的正是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03届校友胡旭东。作为80后东大人的杰出典范,在他的身上充分彰显着中国航天人的“严谨务实”的信念和当代东大人“止于至善”的精神。

百年沃土上成长的远志青年

1999年,胡旭东离开了他生长19年的故土舒城,来到东南大学动力系求学。东大动力系历史悠久,名家辈出。正是在这样诚朴浑厚的学风浸润中,胡旭东开始了他四年的大学生涯。刚到南京,懵懂的胡旭东尚未脱离稚气,当时的班主任姜慧娟老师在生活中给了他很多的帮助与关爱,为他离家求学的生活带来了春风般的温暖。大二工程热力学开课时,胡旭东担任了课代表,因此与姜老师在学业上的接触多了起来。姜老师细致严谨的育人风格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给胡旭东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毕业后每每回忆于此,胡旭东依然怀念姜老师仔细认真的身影和温和亲切的话语。

在胡旭东看来,大学的学习生活不仅是对课本知识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完善。工科出身的他最看重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始终保持着勤记笔记、勤提问题、勤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此外,他还特别重视与人交往,也会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与人交流的艺术与工作上的经验,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他的个人经历。可以说,东大的学习生活对胡旭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天天的学习过程使他渐渐感受到东南大学作为百年学府的文化底蕴和“止于至善”的治学精神,这为他日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到东南大学招收人才。刚刚毕业的胡旭东看到校园内的招聘宣传,一下点燃了他内心探索未知宇宙的豪情。他回想起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直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过程,久久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无论什么工作都得要付出努力,为什么不选择一份自己梦想的工作呢?”抱着这样的想法,胡旭东放弃了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的很多机会,毅然报名应聘,勇敢地选择了自己所热爱的航天事业。

然而,选择前往发射中心工作意味着他必须和家人长时间的分开。作为家中独子,远去西昌的他将很少有机会与远在舒城的父母见面。偏僻的地点、孤寂的生活、相思的苦恼,面对这些,胡旭东依然坚持梦想,正像他所说的那样,“航天是我的浪漫”。当时保研继续在东大动力系求学的女友也支持他的想法,并给予他充分的理解,成为他选择时坚实的后盾。就这样,他和同一届的8名选择了航天军工方向的同学成为了当年毕业典礼上的英雄人物。承载着父母的鼓励,恋人的和学校的支持,胡旭东开始了他精彩的追梦航天路。

发射基地里磨练的铁胆指挥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顺利。怎样把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技术路线的实际过程中去,胡旭东下了很大的工夫。每天他去得最早、走得最迟,工作中的他最喜欢与岗位人员聊聊,时而问问工作中的注意事项,时而了解参试人员存在哪些困难,时而联系一些理论依据提出自己的意见。他用实际行动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用朴实的语言激励着航天接力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旭东对技术路线越来越熟练。一天卫星发射中心的老站长找到他,问:“胡旭东,你想不想干01指挥员?”这一问,又燃起了他心中的激情。面对着新的任务与挑战,胡旭东毅然承担起了责任。从技术人员到指挥员,胡旭东完成了职业生涯的重大转变——与技术人员不同,指挥员面对着几千人的发射团队,需要对每一个技术细节的深入掌握和把控全局的强大内心。白天跑现场,晚上跑图纸,与21个系统进行面对面交流,胡旭东就这样一天天地坚持了下来。对待火箭测试工作,他从来都是高标准、严要求。他常说,“指挥员必须了解每一个测试状态”。进入流程之前,每次重大操作、重点测试他都亲临现场,亲自督查指导。在他看来,技术人员和指挥员两个岗位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火箭测试、加注燃料、火箭发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人员的层层把关,而指挥员既要深入到技术节点去共同排查,又要协调好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只有大家通力配合,才能实现火箭最终的成功发射。

2011年海南文昌发射基地开始建设。出于工作需要,胡旭东又选择来到了文昌发射基地。正是在这里,胡旭东继续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次火箭发射指挥工作,成为了最年轻的“01”指挥员。离“长征五号”火箭发射的日子越来越近,胡旭东每天的休息时间也越来越少。据他回忆,在“长五”火箭演练任务期间,在泄回液氢对接二级氢排连接器时,突发重大故障,连接处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氢气泄漏,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他没有丝毫的迟疑,果断决策应急处置,与一线参试人员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成功处置了这一重大故障问题,完成氢加排连接器脱落的二次对接。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堪称奇迹。在11月3日火箭发射的那天,胡旭东带领的发射团队历经了助推器排气管泄漏、火箭发动机温度居高不降、连接器未及时脱落等重重考验,胡旭东沉着应对,冷静分析,果敢判断,及时解决了这些可能直接导致发射取消的故障。然而在发射倒计时一分钟,控制系统又出现故障,本该在规定时间内报告的一个发射状态迟迟未报告,胡旭东听到“中止发射”的指令,在短短十几秒内火速进行故障排查与分析,妥善消除了程序故障。发射指挥室内气氛紧张,胡旭东屏气凝神,沉着应战,在倒数到七的时候,甚至出现了破音,直到最后一刻,火箭成功点火升起,他终于松了一口气。

指挥室如同战场,胡旭东一刻也不敢懈怠。他身上的这份沉着冷静、这份英勇果敢,正是所有中国航天人对国家使命担当的真实写照。

家国情怀中成熟的热血男儿

责任与梦想,这是胡旭东常常提到的两个词。从事航天事业意味着生活上难以长久陪伴家人,但在他的眼里,航天任务是国家和民族赋予他的光荣使命,勇敢承担这份责任不仅是对自己梦想和人生追求的实现,更是对祖国未来发展大计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1年胡旭东选择离开西昌之时,他的妻子在学校当老师。奔赴海南使得本就难得一见的夫妻将相聚更远。此时他的儿子刚刚4岁,一面是娇妻幼子,一面是国家任务。面对这一人生抉择,胡旭东还是选择了牺牲与奉献。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带领着年轻的团队在文昌发射基地搭建起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高峰。那时的胡旭东忙于工作,任务紧张的时候曾经8个月都没有好好地休息过。有一次他和儿子视频通话,宝宝对他说:“爸爸你看我有一块手表。”胡旭东仔细一看发现那是打点滴的针管,这时他才知道年幼的儿子已经发烧三天了,妻子为了不打扰他工作,没有告诉他这一消息。听到这,一向沉稳的胡旭东眼泪瞬间流了下来。他也曾深深地自责,没有花时间来好好陪伴自己的家人,可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他又甘愿牺牲自己的时间。前不久妻子携孩子专程探望他,这时“长征五号”首飞仗已经打响,他工作的地方和妻儿住的地方相隔仅20分钟车程,但测试现场的工作过于繁忙,他也时常无法抽出时间与家人团聚。他自己还笑称家里人是身处“两岸四地”,父母在舒城,妻子老家在山东,妻子和孩子在四川,他自己则在海南岛。分居“两岸四地”,横跨大半个中国,而胡旭东正是用这将近大半个中国的地理跨度,换来了整个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次又一次新的突破。

在谈到当时投身航天事业的选择时,胡旭东说道:“当时选择去西昌,有着追求自己梦想的情怀在里面。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确实很难取舍一些东西,比如家庭或者自己未来的发展。不过俗话也说,男儿志在四方,为了祖国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胡旭东的幸运或许就在于他的工作得到了父母与妻子的大力支持。家人没有为他带来思想上的负担,于是他便不再考虑太多,坚持航天这条路一直走了下来。用“家国情怀”来形容胡旭东的奉献精神或许最为贴切。胡旭东舍家为国,以国为家,用自己的出色成绩诠释了中国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秉持着东大“止于至善”校训的精神信念,胡旭东把工作做到最好,把事情做到最完美作为自己一直追求的目标。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很多事情要做到最完美,才能够提高成功率”。“长征五号”的成功发射,靠的就是他这份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更离不开他在背后默默的艰辛付出。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其中有对航天梦想的热血追求,有对“至善”精神的深刻铭记,更有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文:姜相含 王涵宇 宋业春 图:丛婕)


本文刊载于《东南大学报》第1332期 第11版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