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人民网】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逐梦世界一流 共谱时代华章

2017-06-05567发布者:翟梦杰

分享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仲夏时节,丽日晴空,万物欣荣。在今天这个属于全体东大人的节日里,我们满怀喜悦和自豪相聚在美丽的九龙湖畔,喜迎东南大学建校115周年华诞,一同回望东大人115年不懈追求的光辉历程,共同开启逐梦世界一流的伟大征程。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代表易红书记,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学校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各界友人,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向在各个工作岗位竭诚奉献、爱校荣校的全体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向心系母校、回馈母校的海内外校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祝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15年风雨沧桑,115载奋斗历程,一代代东大人不忘初心,始终探索并践行“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我们不曾忘记,在上世纪初期中华民族危机深重之际,在举国上下救亡图存、求强思变的奋斗中,无数前辈先贤勇担民族大义和强国使命,从应运而生的三江师范学堂开始,拉开了一代代东大人探求真理、科教兴国的历史序幕。从1902到2017,从六朝松下到九龙湖畔,一代代东大人筚路篮缕、砥砺奋进,虽历经风雨沧桑却始终坚守使命、弦歌不辍,积淀了优良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办学底蕴,铸就了“以科学名世 以人才报国”的精神追求。此时此刻,让我们深情回望东大115年的奋进之路。

——东大以人才报国。立德树人是立校之本。115年来,东大始终把“作育英才以报国家”作为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与神圣职责。从南高师推行“启发式”教育、重视实学和体育,到国立东南大学实施“三育并举”、力求“四个平衡”,从国立中央大学倡导“诚、朴、雄、伟”的新学风,再到南工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东大115年来已为国家培养近30万英才,师生中走出了200多位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为国家战略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领军人才。百年于斯,桃李芬芳。一代代东大人以赤诚而宽广的家国情怀,无私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的建设发展、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奉献与担当,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骄傲。

近年来,学校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弘扬“重基础、重实践、重素质”优良传统,以“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为育人新境界,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已连续三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和2007年,两次捧得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成为全国两次捧杯的4所高校之一。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二。近五年获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首位。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在构建。

——东大以科学名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15年来,东大恪守“科教兴国”之使命,开创了科技进步的诸多先河。作为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和中国自然科学的发祥地,东大曾云集了一大批科学巨匠,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立东南大学声誉鹊起。建国初期,积极参与“新中国十大工程”设计;六十年代,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机器人和第一台数字积分机;世纪之交,在国内首次研制出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现场实验系统。在国家授予的23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5位是东大校友;在27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有3位校友获此殊荣。

近年来,东南大学在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自主创新,实现了重大原创性突破,并在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AMS空间科学实验、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国学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领域和工程中作出积极贡献。近五年牵头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4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七,继尤肖虎教授团队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后,已故吕志涛院士团队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最近,4位教授获颁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创新奖状表彰,获奖人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二。2016年首次进入“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行列。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之双轮驱动学科建设内涵稳步提升,在2012年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3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3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二,排名第一的学科数和排名前两位的学科总数均并列全国高校第七位;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数增至10个,其中工程学从2012年世界第137位上升至目前第37位,计算机科学从2012年世界第321位上升至目前第57位。一流学科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东大以名师兴学。“功以才成,业由才广。”115年来,东大历史上的名家大师曾俊彦云集、灿若星河。国立东南大学时期“所延教授,皆一时英秀”;国立中央大学时期“师资之雄厚,……居国内高校之前列”;南工时期单是建筑系,就拥有中国建筑界“建筑四杰”中的三位。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近五年新增两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11人,青年长江学者10人,杰出青年基金15人,优秀青年基金20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已经超过80%,专任教师中近一半具有海外一年以上经历。一支高端人才领衔、具有一流学术水平和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东大以文化立根。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重要使命。115年来的东大历史长河,浸润着深厚的文化精神。从两江师范学堂“嚼得菜根 做的大事”的理念,到国立东南大学学衡派“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坚守,从国立中央大学号召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到南工倡导“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追求,再到如今传承“诚朴求实、止于至善”的精神,东大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卓越、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文化自觉。

近年来,东南大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发展大学文化,实施文化建设整体规划,聚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搭建高水平讲座、高质量课程、高品位文化活动“三高”平台,构建科技与人文相互融合的文化育人体系,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东大特色的一流大学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时逢国立中央大学西迁80周年。80年前,中央大学四千师生在战火中携带两千箱图书仪器,辗转西迁到了数千里之遥的重庆沙坪坝,最大限度保留了兴学强国的薪火。当年的重庆大学热情接纳了中央大学,并肩开启了抗战兴学之路。为此,今年两校合作举办了“重走西迁路”活动,东大师生代表横跨三千里江山、穿越八十年时光,汲取历史的力量,寻求百年学府坚韧不拔、共赴国难的文化品格,发扬“力学勇毅、教育兴国”的中大西迁精神,传承国立中央大学建设有机体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

——东大以开放强校。开放包容、融会中西是东大的优良办学传统之一。两江师范学堂时期,李瑞清监督曾主张融会贯通中西之学以造就“中国之培根、笛卡尔”;南高师以“调和文理、沟通中外”为办学宗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杜威、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等许多著名的国际学者都曾受邀来校讲学;国立东南大学是当时国际学术交流最活跃的大学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等亲临东大演讲,曾传为一时佳话。改革开放后,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东大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办学的强校之路,与众多世界名校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关系,聘请了一大批国际一流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兼职教授。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成为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内第一所中外合作研究生院,东南大学雷恩研究生学院今年新获教育部正式批复成立。今年5月,作为中方牵头高校,东大与中国8所以工科见长的一流高校、英国6所罗素联盟名校共同组建“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成为中英两国首个以工程教育与研究为特色的大学联盟。新的对外合作交流格局正在形成。

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煌煌业绩凝聚着党和政府的殷切关怀,凝聚着广大校友和各届朋友的鼎力襄助,凝聚着全体东大人的辛勤奉献。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多年来广大校友在对社会的奉献和对事业的追求中,不断弘扬东大精神,传播母校的教泽与声誉,同时不忘母校、感恩母校、回报母校,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倾注心血、默默付出。在此,我再次代表学校向关爱、支持和帮助东大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广大校友、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一代人一代使命。当今世界,教育化、信息化、终身化、国际化、市场化引领着高等教育的新方向,而在国家经历令人瞩目的伟大变革并朝着“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砥砺奋进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等教育的地位更加重要,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也更加崇高。唯改革才有出路,唯创新才有未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东南大学面临的机遇从未像今天这样宝贵,面临的挑战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严峻,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中寻求突破、在创新中获取动力的任务更为紧迫和艰巨。

对标时代的新呼唤、国家的新要求和教育的新趋势,特别是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广大师生的期待,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扎根中国、坚定方向,努力实现“1-10-100”的“东大梦”愿景,即到2030年前后,东南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位居国内前十位左右、跻身世界前百位。为此,学校将在第14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指引下,按照“瞄准前沿、服务战略、师生为本、人才为先”的办学思路和“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的学科布局,大力实施多学科融合、理工文医综合、产学研结合和国际化联合“四合”战略,以“推动人才强校、深化综合改革”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内涵发展”为主线,在我国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大格局中谋篇布局、开拓创新。

——我们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一流人才培养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将积极探索育人之道,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大力实施有温度的教育,着力打造学习、实践和文化三个课堂。持续加强思想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不懈追求“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的育人新境界,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卓越人才。

——我们将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筑一流人才高地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而且是战略资源。我们将持续推动“人才强校”战略,以“优化结构、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为指导方针,按照“立足校内、深化海外、重点高端、面向未来”的人才引育工作思路,大力推进“高端师资倍增计划”,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育的院(系)主体责任,努力构建高端人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多层次多类别具有活力的一流师资队伍,营造全员引才、聚才、育才的良好氛围和生态。

——我们将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创造一流学术成果

创新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灵魂。我们将紧紧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格局。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强化科研战略布局,优化科研组织管理,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主动布局基础、前沿、新兴与交叉科研方向和重大研究计划,积极谋划国家级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平台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东大建设成为推动国家创新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我们将加快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传承一流大学精神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将传承东大深厚的文化精神,大力建设一流的先进文化,努力提升海内外影响力。继续牢固树立“以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推进科学与人文的良性互动,构建具有东大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不断推进“美丽东大”建设,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同时,进一步健全校友与母校交流合作的平台,汇聚海内外校友爱校、荣校的赤诚之心与无限智慧。

——我们将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内涵,提高一流国际化水平

国际交流合作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高校新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职能,是提升办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突破口。学校将坚定不移走国际化强校之路,以“全球高端、实质合作、引领发展”为指导方针,按照“立足亚太、深化欧洲、重点北美、辐射拉非”的国际合作区域布局,大力实施“卓越大学伙伴计划”,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努力形成全方位、有重点、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

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115年沧桑岁月,115年春华秋实,“止于至善”的精神追求、兴学育人的质朴理想,让一代代东大人焕发出拼搏进取的激情与勇气,收获着幸福与希望。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竞争与共赢交融的时代,更是一个追逐理想、大有可为的时代。追逐“1-10-100”的“东大梦”愿景,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始终是全体东大人的共同梦想,也是“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 更是党和国家赋予东南大学的光荣使命。我们拥有“以科学名世 以人才报国”的初心,拥有“六朝松下听箫韶”的信心,更拥有逐梦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心、勇气和智慧!站在115周年的历史新起点,让我们携手一道,再次出发、砥砺奋进,为国家之和平崛起、民族之伟大复兴、人类之可持续发展的崇高使命而同心同向,共同谱写属于我们、更属于东大的时代华章!


2017-06-03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