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交汇点】《西厢记》插图中崔莺莺怀里抱的究竟是个啥?东大教授说……

发布时间:2017-08-29发布者:翟梦杰浏览量:768

字体:

    交汇点讯“求教万能的朋友圈:这位女生怀里究竟抱着啥?是蜥蜴?蟾蜍?小乌龟?还是鸳鸯枕……”近日,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乔光辉教授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了一组古书《西厢记》中的插图,引发了大家的热议。参与讨论的“圈友”中有学界的专家教授也有“吃瓜群众”,但大家无人猜中答案。乔教授通过比较研究,公布答案,令不少人大跌眼镜。

《西厢记》插图“双文小像”(完整一页)


   《西厢记》中一张美女图片引“爆”朋友圈

  乔光辉教授在朋友圈中所发的图片选自中国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作名著《西厢记》,题为“双文小像”的插图。

  交汇点记者近日看到这组图片,一共三张。第一张为古书上完整的一页插图,后两者则是局部放大的特写照片。图片本身很清楚,但图中的古代美人(崔莺莺)手里抓着一个东西则看不太清。

《西厢记》插图“双文小像”(局部特写)


  乔教授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热议,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记者梳理了一下,发现很多人猜测这是一种小动物。可能是因为现代不少美女都喜欢养宠物,所以有人猜测古代美女也是如此——有人说是一只小兔子,有人说是金蟾,有人说是乌龟,有人说是一只猫,还有人说是一只小狐狸;此外,还有人猜测崔莺莺拿的是某种古代佩饰。比如,有人说是双龙玉环。

  《西厢记》在古代被某些人认为是一部“淫书”。其书中内容,虽然今天看来“没什么”,但在当时也可谓是“大尺度”。因此,也有人猜测,崔莺莺拿着的会不会是某种情趣工具呢?

  这样的猜测让朋友圈中的讨论更加热烈。大家都很好奇:崔莺莺拿着的究竟是个啥呢?

《西厢记》插图“双文小像”(局部特写)


     教授通过研究,公布答案

  “这女孩怀里抱着的是玉如意。”乔光辉教授给出的答案惊倒一众朋友,不少人表示出乎意料。

  谜底到底是如何解开的呢?乔教授告诉记者,仅从画面造型像来看,难辨真相。因为插图是出自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诗人陈洪绶之手。他就从陈洪绶一贯的绘画风格及其所绘的系列淑女图分析比对。

  最终,通过比较陈洪绶本人所绘《西厢记》的其他插图以及不同版本的《西厢记》插图,得出以上结论。

 陈洪绶的《西厢记》其他插图


  据乔光辉教授介绍,如意是玉器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品类,据说它是由笏和搔仗演变而来的,在中国有着吉祥的的寓意。其造型如云纹衔一长柄,最初是用来挠痒的,不用假借他人之手就可以挠到手够不着的地方,故称为“如意”。玉如意是明清女人常用的一种配饰,寓意吉祥如意,万事顺利。

 不同版本的《西厢记》插图


   但据记者调查了解,关于如意的起源及用途,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目前学业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是,如意起源于古印度,佛教僧众用的抓痒痒的抓扒,能“如意”抓痒。

  第二种说法,起源于古人对灵芝的吉祥崇拜,如意造型如灵芝,寓意使人吉祥如意。

  第三种关于如意起源的说法则和古代人的生殖崇拜有关。有性学研究者认为,古代封建礼教森严,女子即使丧夫也不能轻易改嫁,且男子往往妻妾成群,故女子房中常配如意以满足自身正常的生理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猜测是“情趣工具”的似乎也没有错。

   “读图时代”古典小说研究的新视角

  乔教授表示,一张看似简单的插图,背后却往往藏着不简单的学问。由于年代间隔,真相往往扑朔迷离。他常以古代小说中的插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研究、学习,引领学生走近古代文学奇妙无穷的图像世界之中。

  和“崔莺莺怀里抱着的究竟是什么”类似的案例还有一些。如陈洪绶所绘《西厢记》一图图中画的是究竟是什么树?什么鸟?有什么意义?这图中一棵看似普通的树却难倒了不少研究生。

     图中画的是究竟是什么树?什么鸟?有什么意义?

  “陈洪绶所画的当是梧桐和孔雀,在诗人和画家的笔下,两者都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乔光辉教授告诉记者,“古代传说中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孔雀东南飞》云:‘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唐孟郊《烈女操》云:‘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在红娘身边的一只雌孔雀,也隐喻爱情,如《剪灯新话》之《翠翠传》云:‘二人相得之乐,虽孔翠之在赤霄,鸳鸯之游绿水,未足喻也。’写金定与刘翠翠的恋情,其中孔翠即孔雀,它与鸳鸯一样隐喻夫妻恩爱。雄梧雌桐、孔翠相依,都是陈洪绶对张生与崔莺莺的祝福,与《西厢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主题一脉相承。”

  乔光辉教授最近出版了近60万字的著作《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力求打通文学与美术的限隔,开辟文学插图研究的新领域。该著作详细论述了明清小说戏曲的插图文献、研究理论与方法、并提供了大量的个案研究例证,初步构建起明清小说戏曲插图学研究的框架。

   全国专家来南京热议古代小说创新研究

  “有图有真相”已经成了现在流行语。随着科技信息的飞速发展,图像铺天盖地而来,读图时代我们该如何解读古代图像?8月21日至23日,由乔光辉教授牵头,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了一场“读图时代的中国古典小说创新论坛”,来自全国38所高校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古代小说通论与个案研究”、“古代小说美学与批评”、“古代小说插图与文本”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据了解,近60篇参会论文中有一半涉及古代小说插图研究。

  开幕式上,东南大学副校长周佑勇指出,论坛以“读图时代”为时代背景,共话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创新,深度挖掘和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与古代小说研究的时代价值,具有很强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这与东南大学打造精品文科的学科发展精神高度契合。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樊和平教授介绍说,此次会议主题聚焦于“创新”二字。古典小说的创新路径在于将“小说”变成“大说”。一部小说,不仅体现着古代中国文人的文化涵养,体现着社会伦理认同和伦理评价,更代表一种文学体裁、文学境界及其文化体系。对于当今中国而言,无论是今天的文学创作,还是古典小说研究,“小”如何变成“大”的问题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他以明清小说为例,指出整个明清小说,整个四大名著,不仅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演义了中国史,还演义了中国人的精神史,更是一部中国文化史、中国精神史和中国文明史。明清小说需要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和创新性的转化,要体现大痛苦产生大文化的文化本质,此即为创新的理由所在。交汇点记者 焦哲


2017-08-26【新华报业网-交汇点】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