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史钩沉

梅庵与梅庵琴派

2019-03-062636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梅庵叙略李瑞清(1867.8.8—1920.9.12)字麟儿,号仲麟,麒麟是儒家文化的祥瑞之物,有麒麟玉书,麒麟送子的典故。李瑞清后改字梅痴,号梅庵。梅庵字号寄托了李瑞清先生对亡妻的怀念之情。晚号清道人,清道人者,清代的道人也,不知有民国。常德人余祚馨,号知人监。见少年李瑞清相貌堂堂,才华横溢,许为国器,将长女余玉仙嫁李瑞清为妻。余玉仙未几病故。以次女余梅仙为继,梅仙未几又病故。余祚馨欲以幼女相嫁,李瑞清发誓对亡妻守义,终其一身不再迎娶,改字梅痴,号梅庵。辛亥革命后,李瑞清穿道士装,隐居上海,为悼念亡妻玉仙、梅仙,居所号“玉梅花庵”,以寄托家国不幸。
  1915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立。校长江谦为纪念李瑞清主持两江师范学堂的功绩,在六朝松下,建梅庵草堂。1916年,山东诸城古琴家王燕卿先生随康有为南下,江谦校长为了振兴国乐,强留王燕卿在南高师教授古琴,梅庵成为传授国乐的琴房。徐立孙《梅庵琴社原起》曰:“梅庵者,校中授琴之所也。”梅庵琴社源起1915年,江谦任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提倡国乐。延聘山东诸城王燕卿先生教授古琴。海门沈肇洲先生教授琵琶。南通籍学生徐卓,字立孙,于1916年负笈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初从沈肇洲先生学琵琶。沈先生继承了瀛洲黄东阳之绪,操弦40年,指法淳朴。徐立孙粗得其要领。进而从王燕卿先生学古琴。王燕卿先生相貌癯古,精通律吕,出生于古琴世家,以琴艺享誉山东30年,传授音乐、制琴、制弦诸法。王燕卿的另一位南通籍弟子邵大苏也有志于古琴,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于1920年随王燕卿学古琴。
  1920年10月12日,王燕卿携得意弟子徐立孙到上海,参加晨风庐琴会,与海内各流派的古琴名家雅集。王燕卿先生的琴艺别具一格,晓示出派别源流之理。徐立孙心领神会,师徒二人尽情演奏出诸城琴派的风采,夺得头魁,声名大振。1921年夏,王燕卿归道山。1922年徐立孙毕业回南通工作,传授古琴,1923年编《梅庵琴谱》二卷。邵大苏毕业后回南通,徐邵两家都居住在南通寺街,两人同声相应,切磋琴艺。
  1929年春,琵琶国手沈肇洲先生在南通海门故里谢世,一代宗师离去,徐立孙忽忽若有所失,为纪念先师沈肇洲、王燕卿,与邵大苏在南通召集同志,发起组织梅庵琴社。琴社以古琴为主,琵琶副焉。琴社中陈心园、夏沛林善奏古琴,吕德宽善弹琵琶。夏沛林还学会了制琴,成为制琴家。
  1931年秋《梅庵琴谱》印行。1936年夏,苏州今虞琴社举行雅集,徐立孙携最早追随其学琴的弟子,少年英俊的杨泽章赴会,其时琴家名流雅集,极尽弦歌之盛。从苏州回南通后,徐立孙有感于瀛洲古调渐失正宗,重编古调三卷付梓,请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王伯沆先生题写谱名。并曰:“盍乃琴谱之例,命名为《梅庵琴谱》,遂以是名集焉。”梅庵琴社的宗旨是:绍先师之遗绪,振国乐之精神。嘤嘤之鸣,求其友声。1936年秋,徐立孙应今虞琴社查阜西先生琴刊征文,著《梅庵琴社原起》。
  梅庵琴社成立、梅庵琴谱刊行,标志着王燕卿及其传人作为一个古琴流派已经卓然成派,梅庵成为后世琴人念兹在兹的祖坛圣地。受王燕卿琴课还有南高师国文专修科学生李湘侨,农业专修科学生孙宗鹏、外语系女生张蓓蘅、教育科学生凌纯声等。受沈肇洲琵琶课的有刘天华等。受徐立孙琴课的有东南大学教育行政系毕业生刘景韶、江苏省代用师范学校毕业生吴宗汉等人。
  20世纪末,吴宗汉在上海创办私立东南中学,1947年,徐立孙任东南中学生物教员。后来,吴宗汉任香港音乐学院古琴教授,以古琴为邵氏电影公司配乐。英国伦敦广播公司将他在香港所弹的《风雷引》灌为唱片,出版发行。1967年夏,“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国乐组在古筝家梁在平的引荐下聘吴宗汉为古琴教授。从1931年到2005年,《梅庵琴谱》刊印了9次,其中5次在香港、台湾印行。1972年,吴宗汉移居美国,传琴艺于美国、加拿大,1981年,华盛顿大学教授弗莱德列克·李伯曼(FredricLieberman)将《梅庵琴谱》编译为英语版《中国古琴指南》(AChineseZitherTutor:TheMei-anch’in-p’u)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