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大人物

【寻访身边的榜样】在通向至善尽美的路途中 ——记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艺术学院卢文超老师

2019-05-051821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在《谈美书简》里,朱光潜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朱光潜先生的这段话,在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卢文超老师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他勤勉踏实,热情坚毅,在通向至善尽美的路途上不断前行。

寻美之路

卢文超老师在论文《从物性到事性———论作为事件的艺术》中写道,艺术就像一个人一样,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在我们面前的相貌如何,而更在于它所拥有的关联和际遇。卢老师的寻美际遇始于高中某日,他读到了朱光潜的《谈美》。朱先生亲切的话语“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慢慢走、欣赏啊”,回应了他心中关注的问题,埋下了求美的种子,就此开启了一个少年的寻美征程。本科时,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卢老师听了王一川的文学理论课程。当时,王老师对牛汉《夜》的分析燃起了他对艺术理论的强烈兴趣。到了硕士阶段,他选择在文艺学领域继续深造,并有幸成为了王一川老师的学生。随后卢老师在清华大学哲学系获得了美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其间,他还去了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University)社会学系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这些相关却又不同的专业学习经历在卢老师看来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赋予了他今日思考问题的多向维度。与此同时,它们并非散乱无章,而是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艺术与美。

博士毕业后,卢老师收到了来自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王廷信院长的邀请。东南大学艺术学声誉卓著,是全国唯一一家属于艺术学理论的国家重点学科,所以他不假思索,欣然接受。入校后,他寻访四牌楼,无论是大礼堂还是图书馆,还是中央大道的梧桐树,都似乎在向他倾吐东大百年的风雨历程,尤其走到体育场,青砖墙,拱形窗,造型简洁,色彩素雅,想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印度诗人泰戈尔等均曾在此作过讲演,卢老师感到内心激动,久久不能平复,“虽生不能同时,却有此地此景可以缅怀可以畅想,我深切地感受到百年东大的厚重历史,感受到敬畏与热爱。”他说,“我特别喜欢止于至善的校训。在我看来,‘善’首先是利他,是对别人好,对社会好;其次‘善’又是个人的道德追求,是不论利害如何,自我所坚持的内在精神的完善与净化;最后‘善’还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是凡事都要做到极致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可谓寻美而来,通往至善。

治学之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对学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勤勉,为卢老师的学术之路结出了累累硕果。近年来,卢老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英美文艺社会学思想研究”,完成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美国艺术社会学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0批特等资助项目“西方艺术社会学理论范式研究”等省部级项目3项,在《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最高期刊和权威期刊7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等全文转载6篇次。作为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者,卢老师还翻译了《艺术界》《创造乡村音乐:本真性之制造》《日常天才:自学艺术和本真性文化》等艺术学著作,惠泽学林。

说到学术研究,卢老师兴奋不已。他认为,当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复杂,需要用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去看待具体的艺术现象,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社会学、传播学等角度去看艺术史,去研究当代艺术十分有趣且非常必要,这些都是非常富有学术前景的领域。同时,“学科”应该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秉持这样的观点,卢老师近年来将更多的研究重心放在艺术社会学领域。“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不管什么学科,只要能有效解决我们的问题,就该为我所用,这种不拘囿于单一学科的、开放的学术视野最终会促生更多的新思考。”卢老师进一步说道,“学术思考应该浸透着对现实的关怀,要具有现实感,无论是经验研究、理论研究,还是文本研究,都要对社会现象有深切的关怀,要回应当下的社会问题,对中国和世界有积极的作用。”这是卢老师的治学理想和目标,同时也是他的治学原则,更决定了他本人刻苦而纯粹的治学精神,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在寻问之中又自得其乐。

卢老师很庆幸并自豪能在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任教。东南大学有着悠久的艺术教育和理论研究传统,早在两江师范学堂阶段,李瑞清校长就设立了图画手工科,开我国现代艺术教育之先河。在我校历史上,先后有许多艺术大师,如音乐教育家李叔同,戏曲研究和教育家吴梅,美学大师宗白华,绘画大师张大千、徐悲鸿、吕凤子、陈之佛、傅抱石、吴作人、黄君璧等都曾执教于此。卢老师认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学风务实,不尚玄谈,注重实证。这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跨学科、多维度视角研究问题的路径,在全国范围内都屈指可数。东大艺术学院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务实的学术风气,让卢老师和他的同事们保持了学术研究的乐趣,也奠定了东大艺术学的美好发展前景。

为师之道

卢文超老师多次获得各类奖教金,并于2018年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他担任艺术社会学、西方绘画理论、艺术思想史等课程的教学任务,获得青年教授授课竞赛提名奖,课堂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谈到自己的为师之道,卢老师认为他得益于两位导师。硕士的时候,他每周都会给导师王一川写邮件,提问题、说想法,卢老师说,无论自己所提的问题多么浅显,多么幼稚,常会得到老师的回复:“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如果深入思考,将大有可为。”这样持续而珍贵的鼓励,让一个青年学子产生了莫大的自信和动力。博导刘东老师则秉持“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信条,坚持“立德”在前,并且强调这样的治学次序不可颠倒。刘老师博学深邃,办公室里堆满了书。他告诫自己的学生,要以不知一书为耻。卢老师说,他至今难以忘记的是,每次导师晚上的课讲完都快十点了,但他依然步行到办公室,继续读书和写作到深夜。卢老师说,“老师们不仅让我获得知识,而且教给了我思考问题的方式。他们严于律己、勤耕不辍,对待学生温和细致,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知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意义,知道如何当一名合格的老师。”

卢老师的学生杨格格在谈及老师对自己的影响时感慨万分。她说读本科的时候就选了一门卢老师的课,因为自己学的油画,之前所学均为实践课,理论课令其忐忑不安,直到最后课程作业汇报,原本对理论研究毫无信心的她竟然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老师说我读书的方式很正确,是一个可以做研究的学生。因为这句话,我鼓起勇气选择了做艺术学理论方向的研究生。”现如今,已是硕士研究生的她,读的每一本书都得到了卢老师的倾心指导,写的每一篇文章卢老师都会逐字逐句进行校对修改。这让她获益匪浅。

郭秉文曾说,“通才与专才相互调剂,使通才不致流于空疏,专才不致流于狭隘。大学生都应该成为平正通达的建国人才。”基于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及对学科未来发展的判断,卢老师认为通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他鼓励学生们跨越专业界限,放宽视野,尽可能地去多学多看多思考。卢老师认为培养学生要探索建立长期、有效、灵活的机制,动脑筋开拓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充分拓展教学方式。他积极主办各种讲座、论坛和工作坊,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多维度地培养学生。他高度赞扬学校近期发布的《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这份计划给了同学们最大程度的选择自由,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学科。”

平衡之心

1985年出生的卢文超老师是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副教授,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担任译林出版社“艺术与社会译丛”主编助理。他十分热心地组织和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在东南大学组织了第一届、第二届艺术社会学青年学者论坛(2017,2018),以及艺术与社会工作坊(2018),国际艺术社会学工作坊(2019),在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在访谈期间,他盛情邀请我们参加由艺术学院青年教师组织的梅庵工作坊。在工作坊中,大家就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最近所思考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批评。他鼓励所有的学生、学术爱好者前来旁听、提问以及交流。此外,卢老师还积极参与学院建设的各项事业。无论是学院日常事务工作,还是类似于学院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任务,他都能认真踏实、细致出彩地完成。

在累累硕果的背后,是卢老师大量时间与精力的付出。卢老师说,自己的父母一直以来非常支持自己,妻子更对自己非常理解,不断鼓励继续前行。尽管2岁多的女儿非常调皮,时常来扰,使他向妻子抱怨感叹:“何时才能够心无旁骛地只做学问呢?”妻子回答:“自然不再可能。”他开始思考生活、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平衡,这样的平衡是一门艺术,虽不艰深,却如同水墨画,需浓淡相宜,关乎取舍与平和的心态。“最忙的时候是2017年,那时孩子即将出生,家里的房子在装修,学院里又添了许多事务,课程在九龙湖、家在浦口,科研不能落,老婆得陪护,真是分身乏术。然而,大事小事也都挺过来了。”我们平常所见青年教师之种种苦恼,卢老师并非不曾遭遇,他总能通过“平衡”之心将其化解。

所谓“君子不器”,生活中多的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境遇,面临各种困境,我们要做的不是抗拒,而是主动调整,张弛有度,以轻松乐观的心态去应对一切。对生活多抱有感恩之心,便能拨开云雾见明月。

正是这样的生活哲学,才能让我们见得此时谈笑风生、乐观坚毅的卢老师。(孙艳)


本文刊载于《东南大学报》第1396期 第5版


人物简介:卢文超,1985年1月生,山东泰安人,东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2007和2010年分别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2014年获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14年加入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任教至今。主要从事艺术社会学,艺术理论与美学等方向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学术译著5部。


【院系荐语】卢文超老师给人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他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对于学术的追求孜孜不倦。一年发数篇C刊,这样的成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他长期持续积累的结果;二是乐于奉献的学术精神。卢老师热心组织各种学术活动,比如艺术社会学青年学者论坛、艺术与社会工作坊和梅庵工作坊;三是善良谦和的为人之道。他有谦谦君子之风,与人为善、和气待人。面对青年教师常常会遇到的压力,他也从无抱怨。希望每个人都能像他这样严谨治学、乐于奉献、谦以待人。 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赵天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