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荔枝网】与死亡擦肩而过 他为中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

2019-11-14293发布者:唐瑭

分享到:

曾与死亡擦肩而过,带着病痛坚守岗位。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黄纬禄院士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倾注于中国的导弹事业。今天(11月14日)下午,黄纬禄之女黄道群,为东大学子动情讲述父亲黄纬禄的求学经历,揭秘导弹研制背后的奋斗和考验,展现黄纬禄院士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引导青年学子勇于攻坚克难,不忘使命担当。


黄纬禄八岁时上小学,接受新式教育。老师教学方法灵活,激发起他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那时起,他的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童年时期的黄纬禄曾突发奇想:把多个竹蜻蜓有序地连在一起,用橡皮筋作动力,让它们联合工作,做成一个会飞的炸弹。

通过刻苦努力得到数理化满分

1933年,黄纬禄初中毕业,考取了江苏省立扬州中学。这是江南一带最好的学校。当年扬州中学的功课是出名的难和深。一是全英语教学,二是教材难度深,连数理化也都采用美国高等学校的原版教材。三是将高中三年的课程压缩至两年完成。第三年开设高等课程,如高等代数、高等几何、高等物理、高等化学等,实际是大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一段时间学下来,黄纬禄感到压力太大了。尤其是老师用英语来教授化学。那么多不认识的英文单词,让他连老师读到哪一页都找不到了。

黄纬禄是从来不肯向旁人诉苦的,那时也只得给自己的父亲写信禀告实情了,并且和盘端出自己的想法:如果退学回家,就跟着当医生的姐夫去学医。父亲鼓励黄纬禄说:“学习上有困难不要紧,只要努力了就行。期末如果考得不好,要留级或被学校除名,家里也不会责怪你,你只管学习,不要考虑太多…”来自家庭的理解、信任和鼓励,让黄纬禄遇事不服输的激情又被点燃了。从此,学校熄灯后,父亲就常在路灯下苦读。上床躺下后,他一手翻着单词本,一手打着手电,继续背诵。几个月的努力后,期末考试时,他的成绩一跃成为班上前几名。等到高中毕业会考时,黄纬禄取得了数理化均为100分,高等数学也是满分的好成绩。

在艰苦生活中奋进

1936年,黄纬禄考入位于南京的中央大学电机系。七七事变后,中央大学西迁重庆。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来自沦陷区的学生,经济来源断绝,生活无着,几乎全靠学校为救助贫寒学生而设的资金维持。系主任惦记着黄纬禄他们这些背井离乡失去经济来源的学生,把发电报的任务争取过来,交给他们来做,并以此为由,从系里非常拮据的经费中,挤出少量的钱发给大家,以缓解生活的困难。1940年,黄纬禄结束了大学生活,成为中央无线电器材厂的员工。在过于恶劣的环境,黄纬禄不幸染上了痢疾。当时重庆物资供应奇缺,药品更是天价。黄纬禄囊中羞涩,除硬扛外,无计可施。病情迅速加重,很快就虚弱得无法支撑了。一起来厂工作的同学无奈之下跑到中央大学医务室求救,母校的校医被同学们的真情打动了,同意将黄纬禄视为在校生免费收冶。等同学们赶回工厂把这好消息告诉他的时候,黄纬禄已无力走出宿舍。是同学们连背带扶把他架到中大校医室的。在校医的精心救治下,他的病情才得以控制和好转。

与死神擦肩而过

1943年11月,黄纬禄到伦敦标准电话电缆公司实习。当时正值二战时期。按照惯例,外国实习生可以比其他员工晚半小时上班。这让他与一枚落在工作间外5米处爆炸的法西斯德国的V-1导弹擦肩而过。德国战败之后,黄纬禄在伦敦博物馆看到一枚V-2导弹剖面。他脑海中的神秘感渐渐消退了:这个庞然大物原来就是个自己带着动力装置并能接受控制而飞向既定目标的巨型炸弹。饱经战争之苦,深知国弱被人欺,落后就会挨打。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国家也有这样威力巨大的武器!

艰苦卓绝的导弹研制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五院--中国的导弹研制机构成立后。1957年底,黄纬禄调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从此,他与导弹结下了不解之缘。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中国的导弹研制是在有外援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国际形势瞬息万变,中国在导弹研制起步一段时间之后,便失去了外援。黄纬禄和同事们憋足了一口气,一定要造出自己的“争气弹”来。

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1960年11月5日,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个型号的导弹,后来被命名为“东风一号”。

东风二号开始研制时正赶上全国的大饥荒,粮食供应特别短缺。有的人画着图就晕倒了,晚上大家加班,饿得实在难熬时,就冲一点酱油汤充饥。

黄纬禄的女儿黄道群回忆说:“每日早出晚归连续加班,几天见不到他的人影成了家常便饭。他偶尔在家时也是神情严肃,一直在思考在计算着什么。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走进父亲的房间,问了他好几个‘为什么’的问题,其中也包含了‘会不会打仗呢?万一打起来,我们家怎么办?’父亲当时既奇怪我为什么会突然冒出这样的想法,又无法给我答案,只是他一边安慰一边明确地告诉我:‘不要怕,现在不会打仗的。但是你要记住,不管什么时候,要是打仗了,我们都要先想国家怎么办,知道吗?’“黄道群说,等长大后明白了,父亲的意思是,做什么事都要先想着国家,他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进行废寝忘食的研究的。父亲发明了“抗饿新疗法”每当肚子饿得咕咕叫时,就把裤子上的皮带向里勒紧一个扣,再饿,再勒紧一个扣。

夜以继日的超负荷工作与巨大的精神压力叠加在一起,使黄纬禄的消化道溃疡日趋严重。每一次疼痛发作,常常持续数小时不能缓解。人们一般只能通过他用拳头紧抵心口的姿势和脸上渗出的汗发现他因溃疡引起的疼痛,但他一直默默忍受着,坚持主持技术讨论。那时为了研制导弹,黄纬禄有病顾不上治疗。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白天,他靠服用胃舒平来缓解胃酸加剧的溃疡疼痛。夜间,他常常需要持续按揉或用力顶住疼痛的部位才能勉强入睡。从东风一号到东风五号的控制系统研制过程中,从各个型号技术方案的确定、技术指标的改进、技术性能的提高,技术故障的排查的过程中,都饱含着父亲和所有研制人员无数的心血与贡献。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一点一点把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大做强。

临危受命为中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

1970年,黄纬禄临危受命,担任潜地导弹巨浪一号技术总负责人。潜地导弹具有机动性大、隐蔽性好、生存能力强、随时可实施攻击等优点。每艘潜艇能携带多枚导弹,在水下可连续潜伏3个月。这种导弹可从隐蔽水下的核潜艇发射,乘敌不备,后发制人,是重要的战略武器。

1982年,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发布了这样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2年10月7日至10月 26日,向以北纬28°13'、东经123°53'为中心,半径35海里的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作为总设计师,在关键时刻,果断排除隐患,实现了发射的圆满成功。最后一次试验成功,黄纬禄所付出的代价,是他在实验基地期间,体重下降了整整11公斤。这11公斤的体重,是他生命的精髓,全部融入到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

黄纬禄一生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但他从来没有过大段的说教,只是他的言行犹如润物细无声,默默地影响着我们。他是我值得用一生来学习和仿效的典范。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黄迪  谢健  孙璐荃  编辑/玉洁)



2019-11-14 【荔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