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身边的榜样】“岩”于律己 殚精“璧”力——访人文学院青年学者洪岩璧

发布时间:2020-05-21发布者:李震浏览量:2347

字体:

2019年5月5日,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焦廷标馆举行的“五四表彰”大会上,人文学院刚满35岁的“青椒”洪岩璧获得“青年五四奖章”,这是东大人文学院近年来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教师。这一奖项的背后,是他在学术研究中“岩”于律己、以身作则,在院系工作中殚精“璧”力、共谋发展,在师生相处过程中把握教师、朋友的双重角色,身体力行地对校训“止于至善”作出最好的诠释。  

“岩”于律己,做“有趣”的研究  

出生于1984年的洪岩璧本科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当时的他像许多普通大学生一样,脑子中想着的是自己读完书可以找一份好工作,但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呢?他并没有具体的认识,甚至当初选择去北大攻读硕士研究生,也仅仅是出于对社会学这一学科的兴趣以及对北大这一学府圣地的向往。在香港大学读博期间,洪岩璧的目标逐渐明晰起来,那就是——“以学术为业”!2013年,不到30岁的洪岩璧博士毕业后来到东南大学,成为人文学院一名青年老师。

在学术研究、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洪岩璧展现了其作为一名“青椒”的朝气与创造力。通过在研究中寻找乐趣,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术撕掉了“枯燥”的标签,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学术道路,那便是“做有趣的研究”。何为“有趣”?能够引起人们兴趣和好奇心的研究才能被称为有趣。首先需要做到研究结论有“新意”,洪岩璧认为:“如果我们的研究结论跟常识一模一样,大家往往会觉得这个研究比较无聊”,难以激发大家的好奇心。洪岩璧通过坚持做有趣的研究,写有趣的文章,成功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脱颖而出。

所谓“有趣”的研究离不开理论的进步——与前人的研究进行对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而在研究理论上有所推进。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在这一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洪岩璧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致力探索和研究中国的健康不平等问题,其2019年在学科最高水平期刊《社会学研究》发表的“早期健康与阶层再生产”一文通过将健康不平等纳入社会分层的动态过程中,为我国健康不平等研究和促进社会代际流动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提高早期健康水平的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发表在社会学权威期刊《社会》上的两篇论文“灾后重建中的资源再分配与健康不平等:基于三期汶川地震重建调查”(2019)和“再分配与幸福感阶层差异的变迁(2005-2013)”(2017)则探讨了近年来国家再分配能力不断提升对不同阶层民众福祉的影响。洪岩璧在定量方法研究上也有一定的成果,“Logistic模型的系数比较问题及解决策略”一文广受引征,成为Logistic模型比较的必读文献。

“研究要‘有趣’,问题要有意思。”这是洪岩璧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既是他对自己的研究要求,也是他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其指导学生完成的关于“通识教育对学生科研能力与人文情怀培养之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荣获“秉文论剑,再试啼声”第二届郭秉文实验班新生论坛的冠军。“‘有趣’的研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为达到这一标准,洪岩璧隔周举办一次读书会,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经典理论,并了解学界最新研究进展。有一次,洪岩璧18点30分要在人文学院社会学系会议室举办读书会。他在教学楼的本科研讨课18点15分才下课,中间仅有15分钟的间隔,东大九龙湖校区非常之大,这么短的时间从教学楼走到人文学院尚不充足,晚饭自然也是草草解决。忙碌是他的生活常态,即便这样,读书会开办的两年多来,他坚持以身作则,风雨无阻地参加,学生也甚少缺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选题需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了解研究领域最新研究进展,进而寻求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的“有趣”。洪岩璧自身的研究经历始于“兴趣”,研究成果追求“有趣”,在“以学术为业”的目标指引下,洪岩璧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坚持做有趣的研究,并将自己的研究经验分享给学生,与学生共同进步。 

 殚精“璧”力,投身于院系建设

因其出色的学术成就和在院系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洪岩璧于2016年开始担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并于2019年升任人文学院副院长。担任系主任期间,洪岩璧致力为广大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研究不应该是一个人闭门造车”,而应该是思想的碰撞。洪岩璧带领社会学系组织举办东南大学社会工作名家论坛、东南社会学论坛二十余期,邀请了周晓虹、王思斌、Oecon、Jan、Erik、Karlsen等来自国内外十几所高校不同专业背景的长江学者、教授和博士与大家进行学术交流。迄今为止,东南大学社会学系共举办大型学术论坛和研讨会6场,其中2018年中国社会学年会道德社会学论坛为中国社会学年会历史上的首创,东南大学社会学系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称赞。此外,东大社会学系还举办了医疗健康社会学青年论坛,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学术界与业界共同探讨,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参会学者近百余人次。

将优秀学者和讲座引进东大社会学系来仅仅是交流合作的一个方面,洪岩璧还致力于让大家“走出去”。他奔波于各大学术论坛和研讨会,积极与学界同仁交流研究成果,听取学者们的建议,不断打磨自己的成果,以实现研究“有趣”。同时,他积极热情地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与学生们“走出去”,走出本学科的局限,走出东南大学,走向世界,走向更多的机会与选择。在2017年江苏省社会学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中,东大社会学系师生的四篇参会论文均荣获一等奖,获得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与好评。此外,社会学系师生连续多年在长三角社会学知识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在香港大学读博期间,洪岩璧历经七个多月深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某村,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通过实地调研提升个人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培养发现问题的眼睛。洪岩璧经常鼓励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也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积极促成建立了多个实践基地。每年的小学期,由老师带领同学们“下基层”进行实地调研已经成为社会学系的惯例,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通过调研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引进来,走出去,下基层”,所有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促进东大社会学系发展壮大。在洪岩璧的带领下,东大社会学系依托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伦理学团队的深厚基础,以及颇具特色的医学人文系,结合社会学学科特点以及本系教师团队的自身优势,逐步确定了道德社会学与健康研究两大发展方向。社会学系的师生在这个定位的指引下稳步前进,共建东大社会学系品牌。

多年的学习经历,以及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论坛和研讨会的机会让洪岩璧认识了非常多的优秀学者,也让其有机会与更多的学者交流合作。洪岩璧至今为止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有好几篇都是与他人合作的成果。合作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洪岩璧认为,“通过合作,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不同学科和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开拓研究者的思路和视野,可以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可以提升研究成果的水平。洪岩璧非常重视学术研究以及团队建设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也不遗余力地贡献和分享自己的经验。他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只有思想的碰撞才会产生火花”,交流是灵感的源泉。作为副院长的他继续推动人文学院开展丰富的学术科研交流活动,推动人文学院的学术研究更上一层楼,仅2019年秋季学期就组织举办了9期院内青年学人讲座,促进学院青年教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科研水平与高质量论文的发表机会。  

良师益友,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师

对于师生关系,洪岩璧有自己的见解,他“尝试在教师与朋友的身份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做一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校教师,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

在学术上,洪岩璧非常严谨。对于老师和同学们请他帮忙修改的文章,他总是逐字细读,标点、错字、语病都一一修改,没有任何的马虎。

如何让枯燥的学术知识变得有趣,洪岩璧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知识常常是严肃的,但如果一直都讲述“枯燥”的理论,学生必然会感觉无聊。为了减少学生的疲惫感,提升其上课积极性,洪岩璧经常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旁征博引,也会用到同学们常用的表情包、流行语。“在一堂课中间用这种方式可以让大家休息片刻”,从而提升同学们上课的注意力。在讲到论文修改时,洪岩璧用自己的切身经历来举例,“收到论文修改意见时,总是痛苦的(我好难.JPG)。”但在不断地修改过程中,论文变得越来越好,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正如洪岩璧的PPT上飞出来的表情包——“我秃了也变强了.JPG”。通过共情以及引用流行的表情包等内容,洪岩璧让课堂在严肃的主旋律下也充满生趣。

正如其家乡浙江省德清县名称的由来“人有德行,如水至清”,洪岩璧在私下的交流中坚持做到亲切但不亲密,恪守教师身份。他坚持言传身教,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学术训练,培养学生们严谨的学术态度。一位刚毕业的研究生说:“每次路过洪老师办公室,总是看到他在工作,看论文或写论文”。洪岩璧深谙“学之为言效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提供效仿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这是其为师之道。

在教师身份之外的洪岩璧会与同学们分享一些有趣的事情,也会与同学们一起调侃很多内容,甚至调侃自己,此为“为友”。在人文学院某年的毕业生晚会中,洪岩璧就用自己的名字成功引得哄堂大笑。“大家谁舍不得离开欢迎来找我——岩璧,包你们满意!”台下响起呐呐自语“岩璧,延毕,延迟毕业找岩璧……”然后便是一片欢声笑语。日常生活中,洪岩璧活跃在学生的朋友圈,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会给学生点赞和评论。他总是能在不经意间使朋友圈的评论表现出社会学的“味道”,这种无时无刻散发着的社会学“气质”使得大家觉得他十分亲切,同学们给这种有趣的现象取名为“票圈治学”。

在专业知识与道德修养方面,洪岩璧更多地表现出“教师”的身份,“授人以渔”,即教给学生学术研究的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学术之外,在朋友圈或毕业典礼这种愉快的场合,洪岩璧则更多地与同学们“为友”,配合同学们的古灵精怪,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待。既要做有趣的研究,也要做有趣的教师,成为同学们心中的良师益友。(崔玉娇 刘星晨 冯紫涵)

  

【人物简介】

洪岩璧人文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副教授,1984年生,男,浙江省德清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与健康不平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学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在《社会学研究》《社会》、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等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定量研究方法领域的译著若干,参与主编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haring Young Scholars’ Experiences (Singapore: Springer)。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社会统计学》《社会分层与流动》《教育社会学专题》等课程。曾获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第四届“社会学优秀成果奖”论文奖(2015年)、江苏省“社科优青”称号(2019年)等。


【院系荐语】

做有趣的研究,他的学术之路接地气又高大上;成为有趣的教师,他的为师之道,让他广泛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与尊敬;“引进来,走出去,下基层”,注重交流、合作与共享,他把团队建设引向更深更远处,进而成为有趣的管理者。在学术研究、教书育人、管理服务的过程中,洪岩璧展现了其作为一名“青椒”的朝气与活力。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撕掉了“枯燥”的学术标签,他“尝试在教师与朋友的身份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他用“表情包”温暖学生,他也成了同学们的流行语,他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他是新时代的优秀青年教师。——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李涛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