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新华日报】创意作翅,放飞城市“想象力”

2020-08-12192发布者:唐瑭

分享到:

8月11日,作为2020南京创意设计周的重头戏,“筑桥·巧筑”迈皋桥长园廊桥设计竞赛圆满落幕,427件来自全球设计师的作品,把奇思妙想融入城市“微更新”,将边缘空间变为美丽风景。

南京创意设计周走到第6个年头,城市的“想象力”不断被放飞,从文化表达到产业转型,再到城市“双修”,创意设计的“催化剂”作用愈发明显。以打造“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为愿景,南京正加速集聚全球资源,推动创意设计与文化、科技、旅游、商业跨界融合,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解码人文基因,

让历史融入现代语境

“戏精瓦”“佛系瓦”“硬核瓦”……在设计师笔下,一个个六朝瓦当被赋予拟人化形象,而且还“跳起了舞”,它们变身冰箱贴、明信片和棒棒糖,带着“南京味道”云游四海。这是南京创意设计中心、六朝博物馆和玄武区商户三方聚力开启的“文物逃跑计划”,创意设计周期间迅速上了话题热搜,同时带动线下销售。  

文化是创意的灵感源泉,小小瓦当经过巧妙设计,迅速变成网红产品。“文物的活化不是简单的复古,以现代视角发掘内在价值,它才有新的生命力。”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葛明认为,南京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传承方式,是通过设计提升内涵,融入现代语境。这也正契合2020南京创意设计周的主题——溯源,再出发。

用创意设计激活人文基因,位于长江路的六朝博物馆是南京的代表。贝氏建筑事务所在六朝宫城御苑遗址上,用富有时代特征的设计打造城市地标空间,1800年前的文物因此有了创新表达。今年的创意设计周开幕式选址在六朝博物馆,南京用意深远。

不仅仅是六朝博物馆,从江宁织造博物馆的红楼文化到总统府的民国文化,从梅园新村纪念馆的红色文化到毗庐寺的佛教文化,长江路汇集了南京最具代表性的人文符号和历史印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玄武区今年提出建设长江路文旅集聚区,通过创意设计为传统文博创新提供解决方案,让文物“开口说话”,让老城“青春常在”。

植根创意土壤,

构建文化创意产业链  

创意设计产业,是衡量社会进步和经济活力的标尺。去年,南京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912亿元,占GDP比重6.5%,支柱型产业地位愈发凸显。

最近,位于碑亭巷的南京老卷烟厂改造工程正在快速推进,作为“东大·南京设计名城”的标杆项目,这里将被打造成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设计产业园区。“依托东大设计学科优势,用知识溢出效应助推老城产业转型。”玄武区相关负责人透露,新载体预计在明年春节试营业,为设计师构建“逐梦空间”。  

1700余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22个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城市硅巷等载体,45所高校开设设计与艺术相关专业……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南京在人才储备、空间供给、公共服务上都有“先天优势”。南京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人杨涛去年就在南京市两会上呼吁,推动“世界设计之都”创建,打造千亿级大设计产业链,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消费机会。他说,“中国既有最大的设计产业需求,也有最大的设计产业资源,南京具备了大设计产业发展基础。”

厚植产业发展的土壤,南京正把城市变为“设计工作室”。以“南京创意设计中心”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不断优化,以“南京设计廊”为代表的产品推广渠道日渐成熟,加上每年举办的南京创意设计周、文化科技融交会、艺博会等系列品牌活动,南京建立起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孵化链条,深度挖掘创意设计的附加值。

赋能城市更新,

以创意重构生活美学

一场小规模的设计竞赛,收到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427件投稿,网上点击人数超过70万。11日,“筑桥·巧筑”迈皋桥长园廊桥设计竞赛颁奖典礼上,这份数据彰显了赛事的热度。这是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人民为中心,为城市而设计”系列竞赛的第四季,用创意设计提升城市间隙土地功能品质,南京正在探索一条新路。

城市因创新而发展,因创意而美丽。主城区因前期规划缺失,不少零碎地块逐渐淡出市民视线,在不具备大拆大建条件的情况下,以创意设计对“边角料”空间进行针灸式“微更新”,已成为南京各板块的共同选择。

“通过低成本改造,既满足百姓生活需求,又增添城市趣味,这就是设计的价值。”葛明说,一个报亭、一家书店、一条走廊,都能折射城市的品位,政府如果能做好统筹规划,将景观小品串珠成链,不仅能进一步提升公共空间外在形象,更能在潜移默化间培养市民的美学鉴赏能力。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想办法让创意设计变成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融入大众的生活,南京也不例外。建邺区国际青年文化公园,8只透明的“玻璃盒子”被点亮,变身24小时美术馆;秦淮区在寻常巷陌间打造出文化地标潮牌——“转角·遇见”,成为游客漫步街头的“小惊喜”;玄武区为老旧小区出新请来专业设计师,让灵感在居民楼栋间闪现……

用创意的力量点亮城市之光,六朝古都正变得越来越有“设计感”。

本报记者盛文虎



2020-8-12【新华日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