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身边的榜样】从三尺讲台到线上直播 孙桂菊:热爱可抵长路漫漫

发布时间:2021-01-13发布者:李震浏览量:4395

字体: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大部分人只能“宅”在家里,相比于很多人的“无所事事”,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孙桂菊老师却更忙了。一台电脑,一部手机,电脑用来开摄像头直播,手机用来接收观众们的问题,她走下三尺讲台,来到屏幕前,成为营养学界的直播“网红”。

从线下到线上,她从未停下营养科普的脚步。从直播到微博,她说,全民营养战“疫”仍在继续。

从三尺讲台到线上直播

“营养学科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太紧密了,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只有落地,才有它的意义。”近年来,孙桂菊一直致力于营养学知识的传播与科普。疫情之前,她频繁地走访于学校、社区与企业进行宣讲。疫情来袭后,她“转战”到了线上。

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名营养学教授,疫情期间,她虽然没有冲上一线救死扶伤,但她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多个线上平台传播营养学知识,助力全民营养抗“疫”。

疫情使很多科研人员开始走向直播。作为江苏省首席科普专家,即使坐在家里,孙桂菊也忙个不停,频频奔走于各大平台与直播间。疫情给了人们时间去关注自己的饮食,却也不免给人们的心里增添了一丝焦虑,怎样吃得营养合理、怎样吃可以增强免疫力成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而孙桂菊的线上营养讲座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困惑。参与的讲座中,有中国营养学会主办的“中国好营养”百场直播,有各大高校主办的战“疫”云演讲、信仰公开课,也有一些大型企业为内部职工开设的学习讲座。人民网、新华网、抖音、腾讯会议……各大线上平台都有她的身影。“大家掌握这些知识,再去搭配自己的饮食结构心里就踏实了,我自己也感到很欣慰。”

直播界面中的孙桂菊神采奕奕,吐字清楚,条理清晰,还时不时向观众展示提前准备的图表,对各种知识作出科学严谨的解释。互动评论区也是热闹非凡,不断弹出“老师好”“讲得真好”“已关注,看了好几期了”等留言。

孙老师说,相比线下讲座,线上讲座其实更有优势。线下讲座往往受限于场地,最多只有几百听众,听完他们就离开了。而线上讲座能够将更多的人聚在一起,观众动辄几万、几十万。有一场“中国好营养”直播,直播间的在线人数更是达到了104.7万人。同时,线上直播间能够提供更好的互动体验,观众在听讲座的时,可以把自己的问题随时输入互动窗口。讲完主要内容,便可以利用余下的时间一一解答观众的困惑。有时,她甚至会受邀进入企业的职工微信群。说,有一场讲座后的整整两天,她都在微信群中不厌其烦地解答职工们的各种问题。通过这种途径将营养知识传播给社会大众,孙桂菊的心中很是开心和满足。有的时候,她也会受邀去一些线下的大型直播间。在“江苏省食安委专家有话说”的活动中,和其他专家坐在舞台上,将食品安全知识娓娓道来,解读当下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虽然现场的观众席空空如也,但在互联网的另一端,11.24万人一起聆听了这场干货满满的科普讲座。

2020年5月的全民营养周以“合理膳食免疫基石”为主题。在这期间,孙桂菊老师更是参加了多场直播。提到大众对于食用油的疑惑,说:“很多学者在做不同油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肠道菌群影响的课题,其实啊,研究来研究去,怎样把正确选择油脂交代给大众,这才是一个落地。”于是,她带领她的团队全部化身为“主播”,基于他们对食用油的研究,以“科学用油与心脑血管健康”为主题,为公众讲述了不同油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怎样合理地选用油脂。“不好好吃饭影响免疫力?权威专家给你一次性讲明白”是孙桂菊的另一场直播讲座,反响很大,观众可以通过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和抖音火山版等平台同时观看。

除了直播,孙桂菊也活跃在其他线上平台。作为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保健食品分委会副主任,她组织分委会的委员撰写科普文章,在中国营养学会官网上定期发布。“那段时间,几十篇稿件天天忙着审,也挺辛苦的。”说着“辛苦”,孙桂菊却笑了。发布完毕,每篇均有万人阅读,孙桂菊也在自己的微博账号“勤劳的营养孙教授”上进行转发,以自己的影响力帮助传递这些知识。作为南京市营养学会理事长,孙桂菊还组织同事们录制了“营养学教授给您推荐营养学好书”系列的短视频,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营养学知识。

“这次疫情期间我反而觉得忙得不得了,”说着疫情期间的忙碌,孙桂菊没有丝毫抱怨的口吻,反而流露出一丝喜悦与自豪,“通过这些方式,知识都传播出去了。”

“传播营养知识的社会效益是很难量化的,我们尽管不像工科那样能看到成果转化,但我们真的做了很多很多,一直在做。”孙桂菊说。也正因为这些努力和忙碌,12月25日揭晓的“点赞2020江苏科技”中孙桂菊教授获得2020年度“点赞·科技江苏十大科普人物”。

热爱可抵长路漫漫

谈及如何走上营养学方面的研究时,孙桂菊的目光仿佛穿过了时空,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时期。当年,她成功考入南京铁道医学院卫生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选择了预防医学中的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如果说开始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种种安排的话,到后面那真的是出于一种兴趣在开展教学和研究。”孙桂菊也常和学生说,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兴趣。她长年在实验室和社会大众中穿梭,致力“把鞋底磨破、把笔头写穿”,心中的那份热爱让实验室和社区成了孙桂菊常驻的“家”。

在上海医科大学读完了研究生班的基础课程后,孙桂菊打算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寻找导师。在老师的推荐下,她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在那个炎热的夏天她找到了七十多岁的陈学存教授,德高望重的陈教授并没有摆出高傲的姿态,而是和蔼地收下了这个学生。回忆起在北京做研究的日子时,孙桂菊的口气是如此云淡风轻,但其中却蕴含着美好的回忆。老师的关心、耐心,给了孙桂菊坚持钻研营养学知识的勇气。陈学存教授认真负责地带领这位“徒弟”完成了质量极高的毕业论文。在论文答辩的时候,陈学存教授和其他几个指导老师特地和孙桂菊一起连夜赶回了上海医科大学,帮助她完成了最终的答辩。几位在学界举足轻重的教授同时为了一个研究生的毕业答辩尽心尽力,在今天看来都是一段令人钦羡的往事,这浓浓的师生情让孙桂菊铭刻于心。

硕士毕业后,母校上海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向她伸出了橄榄枝,鼓励她回上海医科大学继续深造。此时的孙桂菊已是一个两岁多孩子的母亲,读博期间乘着上海-南京的火车穿梭在两个城市间成了常事。在美国一年的进修学习,她还要保证家庭和学业兼顾。尽管付出了很多,但这些经历也为后来的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亦师亦友桃李满园

2000年开始,开始招收研究生,她总能理解学生的种种难处,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相处。孙桂菊自豪地说:“很多人都羡慕我们组的氛围。”这种平等、和谐的学术氛围不仅给了学生们大胆做研究的底气,也给了他们“家”的温馨。在办公桌上最显眼位置摆着的“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的奖状已经证明了一切。

每年的元旦都是孙桂菊和学生们的大联欢。很多学生会从外地赶回来参加这场“家庭聚餐”。虽然他们的年龄从二十出头到四十多岁不等,但在聚会上亲密无间。因为他们在人生最激情的岁月里被灌溉着同一种甘霖。随着时间的流逝,教的学生越来越多,每次聚会至少有四五十个人到场,“我的家实在是塞不下了”,说这句话时孙桂菊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令她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如今在深圳工作的学生,他的性格有些内向,当年参加公务员面试时因为心理压力差点选择放弃。但的一通电话宛若定海神针,稳住了他的心神。她在电话中说:“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东大的学生不会差的!”最后这位学生带着赋予的信心去参加考试,并被顺利录取了。多年来,他一直非常感激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教学中,孙桂菊用心对待每一节课。她的讲稿永远处于常年更新的状态。尽管已身居二级教授,但伏案备课依然是孙桂菊的常态。书桌的灯光总在凌晨亮着,照耀着她的拳拳爱生之心。孙桂菊提到,营养与食品安全本来就是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和国家的政策息息相关。所以她会把最新的政策和资讯融入日常的教学之中,让学生们跟上时代的步伐。近几年,国家和社会都越来越重视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的变化也很快,在课堂中让学生拥有最新的视野对于他们未来的就业和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研的压力和繁忙的教学工作让孙桂菊少有时间休息,但她依然为学生留足时间,为营养与食品安全的科学知识宣传活动提供指导,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校园科普活动中。孙桂菊的中午时间一直是在和学生们的讨论中度过的,她的办公室大门为所有乐于求知的人敞开着。


【人物简介】

孙桂菊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德国联邦食物中心营养与生化研究所、德国乌尔姆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访问学者;担任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保健食品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基础营养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家政学会副理事长和南京营养学会理事长。因其在科技传播方面的突出贡献,目前她担任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与江苏省营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2017年曾获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普传播奖(全国十人),2020年获“点赞”江苏科技“十大科普人物”。


【院系荐语】

孙桂菊教授20年导师生涯,桃李芬芳;34年党员经历,砥砺前行;40年治学之路,上下求索。她工作中严谨务实,上得三尺讲台;生活中关爱他人,深入师生群众。她“把鞋底磨破、把笔头写穿”,用热爱叩问人民教师的初心,用行动践行科研工作者的使命,用成绩擦亮共产党员的底色。

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围绕健康中国发展战略,面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希望更多的教师向孙桂菊教授一样,践行初心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特色医科”发展,不断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 吴凌尧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