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东大极能2.0”来了!它将这样助力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

发布时间:2022-10-24发布者:唐瑭浏览量:108

字体:

交汇点讯 10月24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东南大学队员出征仪式在九龙湖校区举行,张侃健、葛健两位老师即将代表东南大学奔赴南极执行本次科考任务。同日,由东南大学研发的新一代无人值守能源供应模块——“东大极能2.0”在调试基地启运,准备发往南极内陆昆仑站。

蓝色巨型“充电宝”

能充电也能发电

据悉,由东南大学团队自主研发的中国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远程遥控无人值守能源供应模块“东大极能”将为各类仪器设备在南极极端环境下提供能源和远程监控支持。本次东南大学赴南极科考的主要任务包括四项,一是投运昆仑站无人值守能源供应模块(东大极能2.0版本),二是调试安装中山站无人智慧舱,三是维护泰山远程遥控无人值守能源供应模块,四是投运罗斯海新站无人值守能源供应系统。

此前,东南大学已先后派出魏海坤、葛健、方仕雄、刘西陲、吴昌德等5人分别赴南极昆仑站、泰山站、中山站完成相关科考任务。其中,昆仑站地处南极内陆深处,为南极冰盖的最高点,海拔超过4000米,属于“南极中的南极”。昆仑站条件相当艰苦,不仅对各类设备的运行可靠性等有极高的要求,对科考队员的体力和耐力也提出了极大的考验。

和1.0版本一样,东大极能2.0版本的外形很像蓝色集装箱,但它不仅仅是一块可以用来充电的巨型“充电宝”,在南极恶劣的环境下,它还可以像一个小型发电厂一样进行发电。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辉介绍,这套设备主要由发电设备、储能设备、光伏设备、总控系统、储油设备等组成,构成完整的智慧能源舱。考虑到这一系统面对的环境条件比较苛刻,因此从它的设计、剪裁,到安装、调试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江苏大孚集成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魁义告诉记者,在南极零下八十多摄氏度的环境中,团队既要保证整套设备的正常安装和运行,同时也要确保在科考过程中传感器回传数据的稳定性,这是此次项目的重中之重。

“整个智慧能源舱完全是无人值守运行,通过科考设备上的摄像头可以看到舱外情况,也可以通过相关设备与外界进行通信。”张辉透露,团队将设备的续航时间设置在1年以上,以便于下一次科考队前往更换补充燃料。

潜心科研13年

为极地科考贡献东大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黄如校长为参加第39次南极科考的两位老师授旗并与他们合影留念,向老师们以及他们的家人表示感谢。她说,南极科考事业是为国争光的事业,是造福人类的大事,是高校服务国家的重要工作。学校的教师和成果被国家选中,是所有东大人的光荣,感谢老师们为学校争光添彩。黄如表示,党的二十大刚刚胜利闭幕,两位老师此时启程意义非凡。最后,黄如寄语科考队员们:“希望老师们此行保重身体,努力工作,在南极科考事业中展现东大人的风采!期待你们早日凯旋!”

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刚在仪式上讲话。他表示,一年多来,在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项目组成员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了昆仑站无人值守能源模块的研发、测试及准备工作。为此,自动化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的师生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两位老师即将踏上征途之际,吴刚嘱咐队员们,南极科考之路充满挑战,也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请老师们一定保护好自己。他希望两位老师发扬东南大学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光荣传统,以服务国家重大工程为荣,力争高质量完成南极无人值守能源模块在昆仑站的现场安装和调试任务,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光荣使命,全力为中国的南极科考事业贡献东大力量。

张侃健代表科考队员发言。他介绍,从2009年以来,东南大学团队一直致力于研发极地科考支撑平台无人值守能源系统,项目组成员携手攻克了很多难题。张侃健说:“我出生于1972年,有朋友问我为啥50岁还要去南极?其实如果身处一个优秀的集体,就很好理解这一点。” 张侃健介绍,团队中上演了很多平凡而伟大的故事。魏海坤、张辉、方仕雄、刘西陲、朱蔚萍等老师一直在背后默默承担着具体工作。已经退休的张辉老师,在高邮呆了一个月,一次都没有回家;年轻的葛健老师即将启程奔赴南极,他的妻子正身怀六甲。早在2018年,年仅30岁的葛健就参加了第35次南极科考,此次是他第二次奔赴南极进行科考……张侃健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项目组每个人都希望为极地科考贡献东大力量,为国家“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战略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通讯员 唐瑭

摄影 杭添 孟德龙

视频 张卓君

编辑:王甜



2022-10-24【交汇点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