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交汇点】更智能,更高效!百余大咖共议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运维

2022-11-1971发布者:唐瑭

分享到:

交汇点讯 11月19日,第三届全国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运维学术论坛在南京开幕,包括庄松林、刘经南、黄卫、杨永斌、丁烈云、王建国、卢春房、刘加平等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及头部企业代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重大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运维最新趋势进展,研究我国基建相关领域卡脖子问题的破局之道。

多学科交叉,聚焦“新基建”

我国基础设施(包括轨道交通、重大能源工程、市政与公共建筑等)安全关系国计民生。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快速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造与运维正处在产业现代化、信息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基建”,要求加快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进一步统筹好新型和传统基础设施的协同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作为新基建领域最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学术论坛,全国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运维学术论坛跨越土木建筑、公路铁路、城市规划、测量测绘、电子电气等多个学科,始终强调产教融合,着力推动学科交叉,助力新基建创新发展与国家战略安全。记者了解到,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运维学术论坛已于2020年9月和2021年10月在江苏南京成功举办,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新技术加持,让基础设施建造更智能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巨大成就背后也意味着面临新的需求,其中智能化就是重要需求之一。”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在发言中以高铁为例,一直以来,“更智能、更智慧”是人民群众对高铁的期望,也是我国高铁创新发展的既定方向和目标,这其中包括了智能建造、智能装备和智能运维,涉及到AI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北斗、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例如在京张高铁的制造过程中大量应用了智能化技术,实现了制造过程的无人化。京张高铁的智能列车能够实现自动驾驶,相关车站基本实现了智能化服务。”

“如何运用新技术让土木工程建造和运营维护更加智慧化,这是这次大会的重要议题。”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建告诉记者,众所周知,基础设施建造过程中会涉及很多构件,如何测量实际尺寸和设计图纸是否存在误差?以前往往只能人工测量,费时费力。但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我们可以在建造过程中利用光学相机、激光点云数据、深度学习算法等先进技术手段来进行结构的自动化尺寸测量。

除此之外,新技术也在为基础设施的运营维护“保驾护航”。以桥梁运营维护为例,在桥梁出现状况时如何能及时预警,同时做到轻量化监测?“目前,通过光学相机和微波雷达,我们可以在几百米,甚至一公里远的地方识别桥梁的振动信号,这就类似于帮桥梁做‘心电图’,由此可以判断桥梁是否出现病害。”张建表示,这种轻量化测量的方式成本低,使用方便,且可以实现桥梁病害的及时发现和预警。

“最强大脑”助力,打造韧性城市

建筑材料整齐堆放,建筑工人刷脸有序进场,现场安全、噪音扬尘等情况被实时监测……在智慧工地,凭借各种先进感知手段,建造过程中涉及的人、机器和建筑本身的情况一目了然。对多方数据的精准调控可以提升建造各环节的协调度,加快提升建造效率,同时也保障人员设备的安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其实不仅仅是工地,整个城市的建造管理也亟需“最强大脑”的助力。近年来,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要义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打造韧性城市,让城市有更大的适应能力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这是我们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运维的目标。”张建举例,比如从设计的角度,可以将基础设施设计的更抗震;在建造过程中,可以收集海量信息作为分析预警决策的数据来源;在运维阶段,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将风险防范于未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文  刘莉/图



2022-11-19【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