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凯旋!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东南大学队员圆满完成这四项任务

发布时间:2023-04-04发布者:唐瑭

字体:

交汇点讯 4月3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队员乘坐“雪龙号”返回上海国内极地码头,东南大学张侃健、葛健两位老师圆满完成科考任务回国。

李小男 摄


2022年10月31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航,张侃健、葛健作为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队队员参与此次南极科考任务。五个多月过去了,本次科考取得了众多重要成果。

由受访者提供


其中,东南大学科考队员主要完成了四项任务。一是在昆仑站安装调试“东大极能2.0”——“昆仑站智能电源系统”。该系统采用光柴储供电,搭载气象站和全球导航定位基准站等载荷,目前在昆仑站无人化正常运行。由于昆仑站地处南极内陆深处,海拔超过4000米,属于“南极中的南极”,气候条件相当恶劣。因此,这是此次东大科考队员面临的最大难题。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该项任务。二是在中山站内陆出发基地安装调试“南极无人智能化观测站”,该项目由极地中心牵头,多个单位合作完成。东南大学在其中负责系统无人化运控和整体集成工作。目前队员们顺利完成了系统运行调试,系统各主要设备和载荷运行功能及指标正常。三是维护安装在泰山站的“东大极能”——远程遥控无人值守能源供应模块。该模块由第36次南极科考东南大学队员于2019年部署应用,在泰山站为科研工作供电并支持通信。四是完成考察队交办的其他各项任务,如配合内陆自动气象站的安装等。

由受访者提供


据悉,从由东南大学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研制的“南极冰穹A科考支撑平台”样机到由东南大学自主研发的“东大极能”和“东大极能2.0”,南极科考能源支撑平台经历了数次蝶变,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东大科考故事。2010年9月,东南大学郝英立教授为支撑平台科学研究工作献出了47岁的宝贵生命。当年11月,“南极冰穹A科考支撑平台”样机跟随第27次南极科考队运抵南极。

目前,东南大学已先后派出9人次赴南极昆仑站、泰山站、中山站完成相关科考任务,为中国极地科考事业贡献绵绵不绝的东大力量。这是葛健老师第二次赴南极科考,此次临行前,葛健老师的夫人已身怀六甲,今年3月31日,一个健康的小宝宝呱呱坠地。4月3日,葛健才第一次通过手机屏幕看到自己的宝宝,他说:“虽然没能在重要时刻陪伴于妻儿身边,但是能为国家南极科考工作做点事还是感觉特别值得!”

通讯员 唐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拓展链接:

在此次南极科考中,东大科考队员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投运昆仑站无人值守能源供应模块(东大极能2.0版本),完成该设备在昆仑站的现场安装和调试任务。这一被命名为“东大极能”的能源系统,由东南大学科研团队自主研发,是中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程遥控无人值守能源供应模块,能够为各类仪器设备在南极极端环境下提供能源和远程监控支持,通过能量转化,可以实现极地环境下全年不间断供电,因此被称之为“巨无霸充电宝”。

相比2019年泰山站科考任务中的“东大极能”1.0版本,如今的2.0版本性能更加强大。东大极能2.0版本的外形很像蓝色集装箱,但它不仅仅是一块可以用来充电的巨型“充电宝”,在南极恶劣的环境下,它还可以像一个小型发电厂一样进行发电。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辉介绍,这套设备主要由发电设备、储能设备、光伏设备、总控系统、储油设备等组成,构成完整的智慧能源舱。考虑到这一系统面对的环境条件比较苛刻,因此从它的设计、剪裁,到安装、调试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安装完成后,这块巨型“充电宝”将克服恶劣的环境,为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的昆仑站持续供电,保证科考数据的稳定运输。“整个智慧能源舱完全是无人值守运行,通过科考设备上的摄像头可以看到舱外情况,也可以通过相关设备与外界进行通信。”张辉透露,团队将设备的续航时间设置在1年以上,以便于下一次科考队前往更换补充燃料。



2023-4-4【交汇点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