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推荐

牢记嘱托 学术报国 122周年校庆日,东南大学举行2024学术年发展大会

2024-06-0652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东大新闻网6月6日电】(记者 唐瑭 摄影 杭添)6月6日上午,东南大学建校122周年之际,东南大学2024学术年发展大会在九龙湖校区焦廷标馆剧场举行,千钧嘱托激壮志,学术报国启新程,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赵岩,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黄如,两院院士缪昌文、孟建民、王建国、刘加平、尤肖虎、郭雷,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邱志强,江苏省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江涌,南京市、江宁区领导林涛、李奇,张新年、黄成文,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郭青林,云南省南华县委书记马特,东南大学校领导刘攀、黄大卫、 钟文琪、 邱海波,老领导刘京南、郑家茂、任利剑、丁辉以及师生代表等千余人出席大会。苏州校区、无锡校区设分会场,师生同步观看直播大会。大会由刘攀和钟文琪主持。

黄如以“牢记嘱托 学术报国”为报告主题,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南大学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她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勉励和嘱托,是激励东大师生和校友勇毅前行的巨大动力,也是学校谋划发展、聚力建设的根本遵循。

学校深学细思、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学术至上、生为首位、师为根基”理念,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做出了人才培养“一号工作”的全新高度;坚持人才强校,扎实推进学科规划牵引下的人才引育工作;坚持“四个面向”发展科研,学术引领力、影响力、贡献力显著提升;坚持“一体两翼”学科发展格局,一流学科体系日益完善,高峰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国内合作展现新气象;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提升师生幸福感的“品质东大”建设成效凸显。

黄如表示,学术是大学之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应展现出其与服务国家、引领未来、造福人类相契合、相适配的学术抱负、学术能力、学术责任与学术气魄,这也是东南大学建设“有使命、有情怀、有格局、有品质”“四有”大学的根本追求。学校将2024年定为“学术年”并召开本次学术年发展大会,目的就是进一步牢记嘱托,感恩前行,让学术的东南更卓越,以一流的学术报国,全面开启“牢记嘱托、学术报国”的新征程。

黄如强调,学校将以优秀的学术品质培育人才、引领未来,以非凡的学术成果服务国家、造福人类,以卓越的学术实力驰誉世界、跻身一流。她说,一流的人才培养是服务国家的核心使命,学校将瞄准国家和社会需要,关注未来和学生希冀,聚力为国家培养面向未来的领军人才;一流的师资队伍是服务国家的关键根基,学校将进一步快速壮大高端师资规模,为国家和区域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新的贡献;一流的学科集群是服务国家的重要载体,学校将进一步优化、调整学科布局,促进工理医文四大板块的整体提升,大力促进学科交叉,打造新的学科增长极;一流的科学研究是服务国家的坚实保障,学校将坚持“四个面向”,紧盯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中展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为。

黄如希望,全校以本次大会为新的起点,牢记总书记重要嘱托,以梦想为马,以学术为魂,以奋斗为基,只争朝夕,奋力拼搏,共同创造“四有大学”的美好未来,共同书写学术报国的崭新篇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表示,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团队勇攀科技高峰,不断攻克前沿技术,打造更多科技自立自强的国之重器。

过去的一年,团队以实干担当书写东大答卷,以突破创新不负殷殷嘱托。尤肖虎介绍,这一年,团队牵头的国家6G专项总体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预验收,推动6G研究形成广泛共识。团队牵头的6G高频系统与器件重大任务高分通过验收,在全球首次实现了T比特以上的实时无线传输。基于国产工艺研发的毫米波大规模集成相控阵关键技术指标世界领先,实现了规模性推广应用,支撑了国家多个重大工程实施,并顺利通过国家技术发明奖初评。

尤肖虎表示,作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必须勇担民族复兴的家国使命,要以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超前谋划国家的未来发展路径,谋求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权;要以“破坏性”的思维,勇闯自主创新的无人之地,努力形成具有鲜明东大特色的研究方向,走在科技发展最前列;要勇攀科学研究的高山之巅,以颠覆性思维洞察科技前沿的未来,当科技创新的“先行者”和“领跑人”。尤肖虎说,团队将力争以6G新技术体系、新基础理论、新基础器件的重要突破,为我国信息通信技术走向世界之巅建功立业!

赵岩、左惟、黄如、邱志强、江涌、林涛、张新年、黄成文共同为九龙湖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揭牌。

赵岩在致辞中表示,东南大学长期以来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恪守“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理念,培养了一批大师巨匠,开创了不少科技先河,为全国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赵岩指出,在江苏“1650”现代产业体系、“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0+X”未来产业体系建设中,很多攻关方向都与东南大学的优势特色高度契合,比如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型建材、生物医药、未来网络等等,东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家队”和江苏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必将在其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展望未来,赵岩还对东南大学提出三点期待:一是期待东南大学在基础研究上取得更多突破。加强有组织科研,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积极参与省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建设,实体化运行数学应用基础研究中心,推动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努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东大方阵”。二是期待东南大学在新工科建设上取得更多进展。希望东大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大力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紧扣国家和省产业发展所需,培养造就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三是期待东南大学在技术转移转化上取得更多成绩。希望学校抢抓国家高校区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试点机遇,构建有组织科研与有平台转化、有活力市场循环向上的正向生态系统,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转化,辐射带动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增效,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赵岩表示,江苏省将一如既往全力支持东南大学发展,相信东南大学能够早日建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东大气质、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大学。

大会第一篇章题为“千钧嘱托激壮志”。

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冷嘉伟作题为《以匠心铸精品》的发言,他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并介绍,学院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东南建筑学派传承创新的人才之基;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和实验基地;提升专业素养,以大匠营国的信念淬炼学术精品;坚持实干笃行,在服务国家发展建设上彰显东大担当。他表示,东大建筑学院全体师生将不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嘱托,扎根祖国大地、勇担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精进学术,作育英才,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更多的新贡献!

自动化学院1997届博士毕业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郭雷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说,近年来母校师生在各类重大国家战略任务中不断攀登学术高峰,攻克一系列科研难题,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表示,在漫长的科研之路上,始终铭记母校的教诲,不断超越自己、追求卓越,“顶天立地”做好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他还将自己的两点感受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一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势在必行。东南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国家队”,在关键时刻要奋勇担当、勇毅前行。二是牢记嘱托并勇担新时代科研使命,时不我待。东大学子应该牢记科研初心,切实增强“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郭雷希望学弟学妹们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努力攻破“卡脖子”技术,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多、更大的东大贡献。

电气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丁昊晖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丁昊晖表示,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学校“学术年”的背景下,深知自己更应责无旁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挺膺担当,继续投身电力能源建设,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驾护航,以个人小我服务强国大我,树报国大志、担复兴大任!

颁奖嘉宾为获得奖学金、奖教金、人才基金的获奖师生颁奖。

大会第二篇章题为“学术报国启新程”。

左惟、黄如为首批“东南大学学科交叉青年特支计划”10个团队代表颁发证书。近期学校启动实施了“东南大学学科交叉青年特支计划”,聚焦前沿交叉领域,遴选出首批10个有望产出顶尖学术成果的青年交叉团队。学校奖励每个团队100万元研究经费并赋予充分的自主支配权,鼓励和支持他们探索学科交叉无人区,产出原创学术成果。

大会现场,黄如、郭雷,自动化学院教授忻欣、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吴宇平共同为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新一代储能中心揭牌。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建设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新一代储能中心等学科交叉实体科研机构,促进重大科技创新突破,打造学术高峰。

随后,缪昌文、孟建民、王建国、刘加平、郭雷、尤肖虎登台共同启动“东南大学学术季”,开启“一院一品”学术品牌的发布,决定将每年的5月10日至8月10日设立为“东南大学学术季”,并打造“一院一品”学术品牌。

 

(责任编辑:唐瑭 审核:李小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