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南京民国版校园风云榜:郭秉文首开女禁 蒋介石主持中央大学毕业典礼

发布时间:2015-05-29发布者:吴婵浏览量:2003

字体:

2015-05-28  现代快报(第D13版)


金陵大学老校门


国立东南大学校门


金女大女生


、中央大学学生王作荣的毕业证书


南师大校址设在金陵女子大学旧址


南京大学建在金陵大学旧址


现位于东南大学的原中央大学礼堂


        又是一年毕业季。随着近几年高校民国风毕业照的流行,同学们喜欢在离别时刻穿上民国学生装感怀“匆匆那年”。那么,时光倒回几十年前,民国时期的校园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

        近日,《先生归来——南京民国老大学的那些人和事》一书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展现了民国校园风云。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采访了该书的作者南京青年新锐作家张守涛,请他来讲述南京那些老大学的民国往事。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本版图片均由张守涛提供

        南高师首开“女禁”,但规定女生会客不得关门窗

        今天,女生们坐在大学课堂里上课大概不会想到民国女生读书的“来之不易”,其实女子能够上大学,南京是全国的起点之一。

        1919年9月1日,教育部正式委任一个叫郭秉文的人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有一个鲜亮的身份,他是海归,更是第一位获得留美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

        郭秉文主政南高师后的创举就是开“女禁”,首创中国大学男女同校。“五四”之前中国的高等学校,除个别私立大学、教会大学外,大都仅招男生而不招女生。1920年春,当时的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和南高师校长郭秉文同车赶往上海,一路闲谈,忽生感慨:中学毕业女生升学的机会太少。于是,南北两所最高学府校长相互期勉,决定南北一致行动,共同开放“女禁”。

        北大在1920年2、3月招收女子旁听生9名,其中7人于该年10月通过考试转为正式学生,而南高师在1920年暑期一下子便招收了50名女生,9月入学后,则正式招收了8名女生、50多位旁听生。

        男女生同堂听课,一起活动,使校园里平添了许多生气和乐趣。学校当时专门设立了女生指导员,8位女生在校行动均要受指导员监督管理。女生宿舍还配备了“女舍监”,确保“所有女生须于晚上7点半之前返校”,“夜后女生不能游行”。女生可以在宿舍楼的公共会客室里会见来访客人,但每晚不能超过7点半钟,会客时不得关闭门窗。也常有女生在会客时把门窗关闭得严严实实,女舍监竟喊来工友把门窗统统卸了下来。

        金女大每年选举“五月皇后”,吴贻芳为学生专设恋爱教室

        继1920年南高师首开女禁之后,女子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如何更好地教育女生,培养目标是什么呢?当时许多女校的办学宗旨依旧是“培养贤妻良母”。

        金陵女子大学以“人格教育”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揭开了中国女子教育史上新的一页,这种教育“是一种真正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教育,是一种真正把女子当‘人’,当作与男子一样平等的人的教育” 。

        金陵女子大学女生穿短袖短裤做操,穿古典服装跳舞,每年选举“五月皇后”,告诉学生们除了学识外,还要有优秀体质和优美举止。自信、清纯、热情,气质优雅、才貌双全的金女大女生成为金陵一景,成为女知识分子的典范,吸引了当时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内外众多男子的爱慕,以至流传歌谣“金男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1915年首次招生到1951年并入金陵大学,金女大36年来共培养学生999人 ,有“999朵玫瑰”之称。是民国时期毕业生最多的女子大学。

        1928年11月3日,吴贻芳就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金女大原为贵族化的高等教会学府,只有有权有势信教家庭的女孩才有接受教育的资格。吴贻芳接掌学校后,规定以考试成绩为录取标准,扩大受教育范围。

        学校还专门设有“恋爱教室”。当时,金女大有些学生和金陵大学的学生恋爱常常晚归。一天,吴贻芳散步时发现窗下有把椅子,原来是一个晚归的学生被关在外面,只得爬窗户进宿舍。吴贻芳担心学生安全,便将宿舍楼下的会客室划出部分隔成许多半封闭的小间,设置桌椅专供恋人聊天。

        蒋介石曾任中央大学校长,主持毕业典礼到会毕业生还不足一半

        前面说到的郭秉文,除了首开女禁之外,另一个创举是创建国立东南大学。1921年6月6日,东南大学在南京正式成立,成为继北大后中国第二所国立大学。起先“南高”“东大”双轨制运行,郭秉文同时兼任两校校长。1923年6月,南高正式并入东大,一个崭新的国立东南大学诞生了。后于1928年5月4日改名为中央大学。

        在中央大学的历任校长中,还有蒋介石的名字。今天南京大学的校庆话剧《蒋公的面子》就反映了蒋介石任中央大学校长时的故事。

        蒋介石虽然欲望无穷但毕竟精力有限,不可能真的像校长一样亲力亲为,所以教育部调来了原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朱经农任中央大学教育长,主持中大实际事务。

        蒋介石担任校长期间,学校还驻扎有宪兵,直到1944年8月蒋介石去职后才撤离。最初,蒋介石身着戎装,每周六下午到校视察。一次,蒋介石问随行大员:“不是说中央大学的人很多吗?怎么我来看不到几个人?”随行的大员说:“这里是文化区,平常看不到军人,委员长穿一身军装,大家怕碰到委员长要敬礼,所以都躲起来了。”蒋氏嗯嗯两声,以后即改穿中山装到校。 不过,蒋介石虽然改了衣装,但军人习性难改。某次,蒋介石在礼堂给师生作报告,想起当年自己受训的情形,便吩咐手下将礼堂凳子统统撤掉,让所有教授不管身体、年龄如何统统与学生一同站着聆讯,时间长达两个多小时。

        1944年7月9日,蒋介石以校长身份亲自主持中央大学校庆暨毕业典礼。典礼完毕,蒋介石又准备亲自点毕业生的名,忽然觉得情况不对,原来到会的毕业生还不到一半,不禁勃然大怒,拂袖而去。1944年8月,蒋介石辞去中央大学校长之职,代之以“名誉校长”的冠冕,校长改由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接任。

        重庆沙坪坝的校园生活很丰富,周恩来、邓颖超都来作过报告

        蒋介石担任校长期间,中央大学不在南京,而在重庆(1937年9月,因为抗战爆发,中央大学搬迁到了重庆沙坪坝)。八年抗战中,中央大学教学从未间断,秩序最为稳定。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校园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那时,中央大学同学的物质生活相当艰苦,学生中广为流传着“顶天立地”“空前绝后”两句段子。所谓“顶天”是指下雨没有伞,光着头淋雨;所谓“立地”是指鞋袜破露,光脚着地;所谓“空前绝后”是指裤子前膝或臀部穿破。

        穿不暖,吃不饱,住也住不好。学生住的是黄泥糊的竹芭屋,睡的是大通铺,几十个人乃至一百多人挤在一间大屋里,拥挤不堪,又很潮湿,再加上重庆气候闷热,很多学生都得了疟疾,肺结核、肝炎、肠炎发病率也特别高。

        尽管物质生活如此艰苦,但同学们的精神生活却丰富多彩,学校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当时影响比较大的重庆“沙磁区学术讲演会”便由中大主办。每周日,中大必会邀请各界社会名流来校演讲,如潘光旦、李烈钧、孙科、卢作孚、英国前首相艾德立及周恩来都曾到校演讲过。除了讲座多外,学校社团也众多,中苏问题研究会每隔一个星期便开一次讨论国际形势的座谈会,中大文学会曾举办过高尔基文学作品讨论会,女同学会曾邀请邓颖超赴中央大学作报告,都在全校产生很大影响。

        1940年5月,教育部为奖励学业优秀的学生,采用自由参赛的形式,举行大专以上学校学生学业竞试,分甲乙丙三组,结果中央大学学生获得甲乙丙三组总分第一。1943年,教育部主办第一次自费留学考试,中央大学共有62人被录取,占录取总数1/5,可谓是“学霸”云集。

        晓庄师范没有老师只有指导员

        除了前面提到的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民国时晓庄师范也是一块不可不提的大学教育阵地。1927年3月15日,晓庄师范在南京郊外一块名为“小庄”的郊野荒地,举办开学典礼。校长陶行知有意将“小庄”的“小”改成了“晓”,喻意“天亮的地方”,将不远处的“老山”改成“劳山”。他希望,通过师生劳动来“培养乡村人民儿童所敬爱的导师”,使导师们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健康的体魄、艺术的兴趣”,以此来改变贫穷落后的乡村。陶行知还邀请参加开学典礼的城里嘉宾去农民家拜年,入学考试也别开生面,每位考生发了一把山锄,考察垦荒情况。蔡元培任学校董事长,亲书“教学做合一”校训,著名乡村教育家赵叔愚任第一院 (小学师范院) 院长,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任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

        晓庄师范之所以是个“奇葩”学校,是因为它如著名教育史专家章开沅教授所总结的有四个“奇异”:“校舍奇异,开办之初没有校舍,所有的宿舍、厨房、厕所均由学生自己建设;教员奇异,晓庄没有老师之称,只有指导员之称,陶行知称,‘农夫、村妇、樵夫都可做本校的指导员’;学生奇异,晓庄的学生数量不多,却质量奇高;经费奇异,几乎全由陶行知私人筹集。”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