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光明日报】校园传来婉转曲调声

2024-04-1610发布者:唐瑭

分享到:


江苏南京市,两位演员在七都幼儿园为小朋友表演木偶昆曲。新华社发


如今的校园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不仅有琅琅书声,还有婉转的曲调声。近年来,江苏省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广大青年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逐步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传统戏曲“圈粉”青年学子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3月18日,大型新编扬剧《郑板桥》走进扬州大学,全体剧组人员谢幕长达三分钟,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这一幕让主演李政成感触很深。今年,他已10余次受邀走进校园,深切体会到传统戏曲在校园里唱出了青春范儿。

2018年,江苏省委宣传部会同省教育厅,开展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6年来,仅省级层面就组织了30部优秀戏曲名作和经典折子戏在省内百余所高校演出250余场,举办了各类导赏讲座、戏曲体验等配套活动500余场。

演出一票难求、剧场座无虚席、戏曲鉴赏课爆火……戏曲表演名家们铆足劲拿出最好的艺术作品和演出状态,让青年学子感受中华传统戏曲的精粹所在。

2023年3月6日晚,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苏剧《太湖人家》走进淮阴师范学院。“我隔着围墙听到了声音,就被吸引过来了。王芳老师的表演太有魅力了。”现场一位学生观众惊喜地说。

学生们并不知道,《太湖人家》主演、梅花奖获得者、苏剧表演艺术家王芳今年已经60多岁了,腰腿都受过伤,而整场演出需要她又唱又跪。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她的一招一式毫无松懈,手怎么摆、眼神怎么转,都细细拿捏。让她欣慰的是,演出过程中,观众的反应恰到好处。这表明,她精心构造的“戏点”,学生们都共情到了。他们和舞台上的角色一起哭泣一起欢笑,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

创新形式,让看戏者“入戏”

如何让戏曲走入大学生的生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天为有她的妙计:“要让学生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戏曲的存在。”她鼓励喜欢摄影的同学去拍剧照,引导喜欢书法的同学去抄戏词……“以前有人说戏曲曲高和寡,我们就是要发挥‘搭梯子’的作用,吸引学生关注戏曲。”赵天为说。

大学校园内,一大批热爱戏曲的老师开设了戏曲鉴赏课,培养出不少戏曲拥趸。苏州科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鲍开恺介绍,她通常选择两类剧目:一类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经典剧目,如《窦娥冤·斩娥》《牡丹亭·游园》等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剧目,能够让学生感受文字之外的魅力,领悟到戏曲艺术的综合性特征;另一类是雅俗共赏的剧目,如《狮吼记·跪池》《十五贯·访鼠测字》,具有较好的舞台效果,容易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她连续十多年在线上线下同步开设中国古典戏曲艺术选修课,不仅在课堂上讲授戏曲史、戏曲理论知识,还定期邀请专业演员走进课堂,累计有10多万人次参与学习观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戏曲在校园里焕发勃勃生机,还得益于科学化制度设计和人性化安排。《江苏省戏曲进校园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巡演活动要由梅花奖、白玉兰奖获得者或取得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优秀演员担纲主演。与此同时,高校可根据巡演剧目信息和实际需求自主申报,实现“点单看戏”。高校还同期组织开展讲座、导赏等活动,将引导学生从单纯“看戏”变为沉浸式“入戏”。

从“送一出戏”到“营造文化生态”

传统戏曲进校园在江苏开展得红红火火,但目前仍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剧种发展不均衡、戏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理念和方式亟待更新等问题。

“戏曲‘火起来’的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认为,要想传统戏曲“火”起来,就要让更多的青年学生亲身参与到戏曲活态传承的过程中,组织送进学校去、请到剧院来、开设名家坊等活动,让青年学生感受戏曲的艺术之美、思想之力,成为戏曲文化的认同者和支持者。大众传媒和戏曲工作者要拥抱新科技、新媒体,培育一大批戏曲的坚定拥趸和知名网红,放大传播效能,共情当代青年。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江苏将戏曲普及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之中。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地方戏曲非遗项目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当中,设置相关课程,聘请名家进行教学,为学生带来了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

从2007年开始,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朱栋霖开设戏曲评弹鉴赏课,根据戏曲评弹的特点,设计独特的教学计划与方案。朱栋霖告诉记者,鉴赏课突出“现场鉴赏”,戏曲名家通过自身精到的艺术理解,讲授和表演相结合,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戏曲魅力。戏曲鉴赏课持续升温,18年来累计有近百位戏曲界一流名家走进课堂,吸引4000多名大学生感受中国戏曲的艺术和美学魅力,从而激发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

年轻人在了解戏曲、爱上戏曲的同时,也为戏曲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扬州大学师生们依托“扬州非遗数字传播研究中心”,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抢救性保护、“复活”了大批非遗文化项目。“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大量扬剧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大家结合专业知识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典扬剧剧目影像资料进行音、视频修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学生张江浩介绍,团队共修复照片156张、视频75条、音频224条,传到网上引起巨大共鸣。

戏曲进校园,越来越多年轻人对传统戏曲入脑入心,他们用各种方式参与到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列中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在未来的岁月里,戏曲这颗璀璨的中华瑰宝必将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本报记者 苏雁 李健)



原文网址:

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741cbc75fdd94e9591ff213ecd6c2b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