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大人物

静水流深 赤爱无言——访土木工程学院傅大放老师

2008-11-071693发布者:

分享到:

 
       傅大放: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系主任。198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2000年获工学博士学位。东南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曾荣获全国吴新九环境工程基金会优秀教师奖,多次荣获东南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二等奖和东南大学优秀教学奖。1999年受华英文教基金会的资助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开展合作研究。
       当电话另一端的傅老师得知我要采访他时,他委婉拒绝了我,因为他不想宣扬自己。当我再次诚恳地表示尊重他的意见,希望他能谈谈自己关于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的体会时,他还是欣然答应了采访。一位深藏不露、处事低调的老师,这是我对傅老师的第一印象。
       寻找动力 谋求发展
       提起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傅老师极富感情。刚大学毕业时,傅老师作为班里唯一的免试研究生留在了东大。一边做辅导员,一边攻读研究生学位。四年的辅导员经历,让他更加了解了学生,也开始对教师职业怀有一颗热诚的心。
       正是基于对学生以及对职业的热爱,傅老师主动报名参加了第一届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并获得一等奖。他认为,老师的上课质量弹性很大,好坏很难把握。同时,人都是需要约束的,需要外界的力量将压力转变为动力。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一种外界的评价机制来推动。在研究生时代,傅老师就非常佩服周荣富老师,感叹周老师可以脱稿而滔滔不绝地讲数值分析。他认为这就是上课的理想境界,暗暗下决心也要达到这种效果。所以,在当时自愿参赛的情况下,傅老师多次主动报名,自我加压、以求发展。
       在一次评奖中,因为没有按时交教学日历,傅老师获得二等奖。这件事给他很大的触动。教学日历作为上课的一个策划环节,反映了老师的教学态度,更应该认真对待。交日历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收一张表,更重要的在于督促授课老师将每一节课都能计划好。所以,他非常支持学校将授课竞赛获奖作为评职称的必要条件。为什么同样培养研究生,同样获得杰出的科研成果,研究员却不能被称为教授呢?区别就在于教授还要给学生上课。若要成为教授,仅仅只有研究成果是不够的,还要有一流的教学水平作支撑。
       参赛过程中,傅老师得到了许多评委老师的赞赏与指导。教课之初,他曾以为专业课也应采用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来授,信息量不用太多。作为评委,钱梅珍老师肯定了他授课过程中的有策划的板书等独到之处,但也指明了他的课堂信息量不充足的缺点,不用过于担心学生听不懂,但须要求他们课后查阅复习以充实和巩固课堂知识;单炳梓老师认为他的提问很有特色,但是课堂整体缺乏一种节奏感,学生一直很紧张,这并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些评价和指导像一道道曙光,照亮了傅老师的教学之路,至今仍让他受益匪浅。傅老师将许多老师的教学优点糅合到自己的课堂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现在他上课已经达到了脱稿讲课的境界,甚至都可以提前感受到学生的上课表现。
       竞赛获奖后,教务处组织大家去晓庄学院参观墓,学习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傅老师至今对此印象深刻。陶行知一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对学生的赤胆之心,让在场的老师无不深受感动与鼓舞,也使得傅老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再一次得到了升华。他认为学校应该将这种教育活动作为必修课,让每一位新进校的教师都能有所学习与熏陶。
      对傅老师而言,授课竞赛是约束也是鼓励,不但促进他形成了良好的授课习惯,还使他达到了理想的教学境界。更重要的是,竞赛提高了他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识,也更加肯定了他自己对竞赛的作用与目的认识。对那些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竞赛又何尝不是一种督促与激励呢?
       服务学生 倾心尽力
       作为一名年轻的竞赛评委,傅老师说能否做一个好老师,关键要看他是否用心,对教师这个职业有没有一种热诚,对学生有没有一种师生情之外的朋友情,有没有将学生看作顾客,积极分析满足他们的需求,做到时刻关注顾客。而不能仅仅将教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被动地工作。
       一直以来,傅老师都将学生看作服务的“顾客”,主动分析、识别、甚至超越了他们的需求。教学相长,在教学服务的过程,也为教授的成长创造条件的过程。傅老师认为教授不只是自己努力、国家培养出来的,也同样是学生培养出来的。正如一名出色的医生是由病人培养出来的一样,是那些失败的病例,创造了他们成长的条件,训练了他们的医治能力。通过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大多数老师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所以傅老师鼓励年轻的老师多次参赛,不断寻找机会提高自己。
       在具体上课方面,很多老师虽然也很认真地备课了,但是还需真正做到“课下读十本,课上讲一本”。客观来讲,讲好叙述性专业课比上好数学、英语等基础课难度要大一些。老师课下要博览群书,结合科研进行拓展,还要不断与相关学科的老师进行讨论学习,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保证课堂上有充分的信息量,并像演员演戏一样,完全脱稿讲课。仅仅局限于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堂上就没有亮点,正如一部电影没有经典台词、精彩画面一样。这是评奖得分不高的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与评奖模式有关。有很多专业课老师不能得奖并不是因为讲的不好,而是不符合学校的获奖标准。比如建筑学院的课就很难评价,很多杰出的老师就不能通过竞赛脱颖而出。如果有些课采用三分之一时间讲,三分之二时间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会更好,但往往不会得高分。因为评分标准都是从板述、课件,语言表达等一些硬性条件出发,课堂讨论等一些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到高分。所以从某种程度讲,在老师非常敬业的基础上,学校也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持鼓励他们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作为评委,傅老师也指出了目前评委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东大通过采取入职教育培训、授课竞赛等活动,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竞赛中评委与老师的交流就是一种知识管理与转移的过程,评委的公正性是保证活动生命力的前提,所以加强评委的管理也应提到议事日程。通过平时加以督促等方式,做好教学的过程控制,预防并杜绝不公正事件发生。
       从自然学科的探索者发展到整个教育管理的学者、我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大学教育》主编——陈怡老师一直是傅老师的学习榜样。没有太多话语,只有对教育和学生的无私热爱与奉献;不重宣传与名利,却在乎学生是否认可自己。如此的傅老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相信他不是其他人的榜样呢?又怎么不会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老师呢?(刘俊)